首页 > 资讯 > 宝宝、儿童能拔罐吗?一般情况下,建议不要轻易的给小孩拔罐!

宝宝、儿童能拔罐吗?一般情况下,建议不要轻易的给小孩拔罐!

儿童、宝宝能拔罐吗?一般情况下,建议不要轻易的给小孩拔罐!拔罐虽好,但对于宝宝来说,大多是不适合的。

宝宝和儿童不要轻易的拔罐

首先,从宝宝的体质特征来看,他们不需要拔罐。

在中医看来,宝宝是纯阳之体,他们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大家想一想,刚出生时仅仅5、6斤重的宝宝,一个月之后,体重就能增加将近一倍,所以宝宝生长发育非常快。但同时他们又脏腑娇嫩,行气未充。所以外界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就容易生病。只是宝宝的生病与成人不一样,宝宝脏腑清灵,疾病来得快,用正确的方法对待他们,就会很快好起来。而且他们体内没有那些久缠的寒气、湿气,这些外邪都在体表,只要对症,非常容易就能改善。

其次,宝宝的皮肤太娇嫩,骨骼也很软,尤其是出生仅一个月的小宝宝,他们的身体承受不住拔罐的压力。

拔罐是在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在局部造成瘀血。而宝宝皮肤太娇嫩,皮肤的复原能力比较差,拔罐会在局部形成瘀血,这样的瘀血对于宝宝来说很难消的。尤其刚出生一个月的小宝宝,皮肤更是敏感,更容易出状况。而且拔罐是吸附在身体上,宝宝的骨骼相对比较软,发育特别不成熟,罐子吸附的力量非常重,宝宝的骨骼不一定承受得住,这就会伤害他们柔软的骨骼,严重的甚至伤害脊椎。

再次,拔罐还会影响小宝宝的神经发育和大脑的功能。

无论是刚刚出生的小婴儿,还是小孩子,他们的神经系统、大脑的发育都没有完全成熟。婴儿阶段的宝宝大脑只有原始脑发育成熟,原始脑只会让他们感到饥与饱、睡或醒、温度、潮湿与疼痛等这些原始的反应。就算是稍大点的孩子那也是发育不成熟的。拿刚出生的宝宝来说,他们在出生后,宝宝原始脑上方的中间脑开始发育,中间脑也即大脑的边缘系统,这里是情绪的所在,负责探测危险,判断愉悦或惊吓,新生宝宝被对待的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这部分大脑的发育。当宝宝被爸妈搂在怀里,当他们的身体皮肤被爸爸妈妈温柔的抚摸,他们得到充分的照顾,感受到舒服,他们的需求都被充分满足时,他们会感受到爱与安全,这时,大脑擅长探索、游戏与合作的部分会被激活,他们的感情就会特别充沛。反之,如果宝宝的身体感受不舒服,感到疼痛、不适,这种难受的感觉刺激着他们尚未开发的神经系统,宝宝会感到惊恐、害怕,他们的大脑功能就会受影响,他们会时刻感到恐惧与抛弃。而他们的身体也更容易强化痛苦的信号,宝宝会感到外面的世界很可怕,宝宝更容易变得敏感、惊恐,反而更容易生病。

不单单是上面所说的,其实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拔罐对小宝宝来说大多是不适合的,因为拔罐对皮肤会造成紧张与疼痛感,宝宝不明白到底是什么造成他们的不适,即使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但因为刚刚出生的小婴儿完全没有时间概念,他们会觉得自己被恐惧感包围,对世界感到绝望,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这个原因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新生宝宝要进行婴儿抚触的原因。妈妈双手温柔的抚摸宝宝,会让宝宝的神经放松下来,会让他们感到安全、愉快,这份愉悦感会刺激他们的大脑,帮助大脑激活那些擅长探索、游戏与合作的部分,更容易打造高情商的宝宝。

即使是大宝宝,他们也不需要拔罐,因为他们的身体承受能力不如成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也能明白宝宝生病时为什么可以用小儿推拿处理的原因。因为小儿推拿,就是通过妈妈用双手去刺激皮肤上的穴位,从而调动身体的正气,对抗疾病。当妈妈双手温暖地,带着满满的爱给宝宝推拿时,宝宝的神经会完全放松下来,感到安全,感到愉悦,这能帮助他们调动自己的免疫力去对抗疾病。所以宝宝的推拿最好妈妈自己做,妈妈的呼吸、声音、气味、手的温度才是宝宝熟悉的,才能带给宝宝安全感,这是妈妈与宝宝爱的连结。如果不是熟悉的亲人,安全的环境,宝宝的神经也很难放松下来,他们也会感到惊恐与害怕。同样,在宝宝因为内热或阴虚出现的疾病时,我们会推荐用吮痧也是一样的原理。妈妈的嘴巴温柔的去碰触宝宝的皮肤,这也比冷冰冰的刮痧板更容易让宝宝的神经放松。

宝宝的身体情况与成人完全不一样,选择那些适合他们的方法才会真正的对宝宝的成长有益。那些对成人有用的方法用在宝宝身上一定要慎之又慎,即使为了他们身体好,也不要病急乱投医啊!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宝宝有特殊情况要进行拔罐类的操作,那也要到专业的罐疗机构才行,切记不可大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小孩可以拔罐吗?宝宝能拔火罐吗?
小孩可以拔火罐吗 哪些小孩不适合拔火罐
儿童拔罐止咳怎么做?宝贝健康的有效方法揭秘
儿童能拔罐吗
小孩可以拔罐吗小孩拔罐的注意
儿童拔罐拔出水正常吗 家长必知的健康要点
孕妇能拔罐吗?
【拔罐减肥】拔火罐减肥,拔罐减肥有效吗,拔罐减肥穴位图
什么情况下不能拔罐
孕妇切记不能拔火罐 易导致流产

网址: 宝宝、儿童能拔罐吗?一般情况下,建议不要轻易的给小孩拔罐!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