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临海市永丰镇斯敏农场里,晚稻与青山相映成趣。这里,刚刚创下早稻亩均增产超百斤的佳绩,农场主郭斯敏喜上眉梢,“专家们倾囊相授的绿色防控技术,既稳住了产量,更守护了生态,这才是长久之计!”
作为台州“红色植保”团队的示范基地,这片农田正演绎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植保机构+科研院所+农资企业”的合作机制,组建了一支由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红色植保”团队,他们头戴小红帽,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田间巡诊、技术指导和问题排查,以科技之笔绘制一幅幅生态富民新画卷。
绿色防控,守护“金饭碗”
在仙居县朱溪镇杨丰山水稻基地,“红色植保”团队围绕梯田保护开发,以筛选应用优质抗性水稻品种为基础,创新集成稻油周年轮作、病虫害生态控害、孕穗末期“一喷多促”等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本土化技术集成,既提高了防治效率,也为‘虫口夺粮’保丰收提供了保障。”仙居县植物保护检疫站站长应俊杰算过这笔生态账,“近3年,以朱溪水稻健康小镇为核心,我们在浙江省南部山区辐射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共20.8万亩,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19.3%、农药减施32%,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一直以来,“红色植保”团队将技术培训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推广植保新方法、新装备。针对中药材、西蓝花、茶叶等特色作物,团队还量身定制植保方案,通过“田间课堂+现场观摩”模式,手把手教授农户病虫害识别、科学用药及新型药械操作。
这种“理论+实践”的培训方式,不仅提升了技术到位率,更推动了“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理念落地,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注入科技动力。“农药瓶少了,钱袋子鼓了,连白鹭都回来了!”种粮大户蒋国军感慨道。
生态优先,植保“治未病”
面对病虫害挑战,台州植保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构建健康生态。
去年,宁溪某柑橘园暴发黄龙病疫情,让黄岩区农业农村局植检生态中心副主任卢璐深感预防的重要性。“柑橘黄龙病堪称果树‘癌症’,防控必须关口前移!”自去年9月起,黄岩区在蜜橘核心产区实施统防统治行动,一年组织4次集中化学防治,防控面积累计超1万亩次。
“防患于未然,植保工作也是如此。”临海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方辉将植保人比作“植物医生”,其职责在于早发现“病灶”、精准“开方”、对症“下药”。今年4月,临海已在沿江镇柑橘产区试点飞防5000亩。
温岭稻鳖综合种养体系,则巧妙利用甲鱼捕食害虫、疏松土壤,不仅显著改善稻田生态、减轻水稻病害,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综合效益。“真正做到农药减量、品质提升、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温岭市植保耕肥能源总站副站长冯永斌道出了生态优先的核心价值。
正如台州市农业生态保护与质量安全中心高级农艺师明珂所说:“当我们用生态方式解决植保问题,农产品就从‘卖数量’转向了‘卖生态’,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最直接的体现。”
科技赋能,激活“生态价值”
8月的田间,汪恩国正与无人机飞手一起调试白叶枯病的药液配比,这是他实施防控技术示范的日常。
汪恩国是台州市昆虫植病学会理事长,也是“红色植保”团队的核心成员。退休前担任临海市植保检疫站站长的他,退休后依然心系植保工作。
“学会成员主要是植保领域的教育、科研、推广、服务科技人员,也是‘红色植保’团队的中坚力量。”汪恩国不断创新绿色防控新实践,努力走出一条以内涵生态保善为基础、数字化赋能为核心、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为支撑的综合治理道路。
“如今,科技让植保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汪恩国表示。
近3年,我市主要作物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面积年均超过110万亩次,覆盖率达58.16%;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年均面积54万多亩,覆盖率达48%以上。相比常规技术,年均新增效益达1.31亿元,成功培育17个省级、65个市级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目前,全市有绿色食品297个,去年新增48个。我们将持续推进绿色防控工作,力争今年主要作物覆盖率达到60%以上,真正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市农业生态保护与质量安全中心主任钟列权表示。
相关知识
有机农业植物保护对策探析
有机农业技术守护生态平衡,绿色防控保障农产品安全
税力量帮栽“摇钱树” 民勤人参果盛进农户“金饭碗”
武威:税务帮栽“摇钱树” 人参果盛进农户“金饭碗”
环保农业:绿色小麦种植
情系农七色杂粮米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理学:绿色守护者的智慧之源
民勤:栽下人参果“摇钱树” 端上产业链“金饭碗”
绿色守护:黄瓜常见病虫害的农药防治策略
红豆:天然的“心肾守护者”,三招煮出健康好气色
网址: “红色植保”守护农业“金饭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