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那么,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记者采访了雅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医生周凤雅。她介绍,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
其中,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如何计算自己的体质指数呢?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²。比如你体重为60千克,身高1.7米,你的体质指数就用60除以1.7的平方,计算出来约等于20.76。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当电子秤上的数字开始主宰情绪,你是否想过——真正的"瘦身革命",该从脏腑深处开始?
很多市民已经了解过中医埋线有助于控制体重,周凤雅介绍,其实中医埋线的核心目标并非单纯追求"瘦身"的审美标准,而是通过中医整体调理,帮助人们恢复内在生理平衡,从而提升健康水平。
一、埋线是"调体"而非"减重"
1、以"平衡"为原则
中医认为肥胖是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如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湿瘀阻等)。埋线通过刺激穴位(如丰隆祛痰、足三里健脾、三阴交调肝脾肾),旨在恢复脏腑协调与气血畅通,体重下降是身体恢复平衡后的自然结果。
案例:痰湿体质者埋线后,可能先出现排便通畅、水肿减轻,随后体重逐渐下降,体现"祛邪扶正"的调理过程。
2、"治未病"的预防意义
肥胖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综合征。埋线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研究显示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10-15%),从源头减少慢性病风险,而非仅关注体重秤上的数字。
二、健康提升的具体维度
1.代谢功能优化
●刺激天枢、中院等穴位可增强胃肠蠕动,改善便秘或者腹泻,纠正"肠道菌群﹣代谢"紊乱。
●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HPA 轴),缓解压力导致的皮质醇升高,减少向心性脂肪堆积。
2.内分泌平衡
●对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患者,埋线三阴交、关元等穴可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月经不调。
●通过影响瘦素( Leptin )敏感性,减少"饥饿﹣饱腹"信号失调导致的暴食行为。
3.心血管保护
临床观察发现,埋线可辅助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如舌下络脉瘀紫减轻),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潜在价值。
三、与"以瘦为美"的审美文化划清界限
1.反对极端减重
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反对过度追求低BMI。例如,肌肉量高的健康体型(BMI~24)可能比"瘦弱但代谢紊乱"的体型(BMI~20)更符合健康标准。埋线疗法会根据个体体质设定合理目标,如腰臀比<0.85(女)/0.9(男)优先于体重绝对值。
2.警惕"快速减肥"陷阱
埋线起效较慢(通常2-4周显现),但通过调节基础谢率( BMR )实现可持续改变。这与节食/减肥药导致的肌肉流失、基础代谢下降形成鲜明对比。
四、健康管理的协同策略
埋线需与其他健康干预措施协同:
●饮食:根据体质推荐食材(如痰湿型用薏苡仁、茯苓代餐),而非盲目节食。
●运动:结合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导引术,强化气血运行。
●心理:通过耳穴综合疗法缓解焦虑、调理脏腑,建立与食物的健康关系。
五、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1.更适合以下健康需求者:
●体检显示代谢指标异常(如高尿酸、脂肪肝)但未达到用药标准者。
●长期疲劳、便秘、失眠等亚健康状态伴随的"隐性肥胖"人群。
●产后气血失调导致的虚胖,需整体调理而非局部抽脂者。
2.警示:
需甄别商业机构鼓吹的“埋线快速瘦套餐”,坚持在医疗机构场所由中医师辨证操作。
埋线减肥的本质是中医“整体观”和“平衡观”的实践工具。它引导人们关注腰围背后的胰岛素抵抗、情绪性进食背后的肝郁脾虚、疲劳背后的气血不足——这些才是真正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通过埋线调理,我们最终追求的并非“瘦”,而是“气血充盈、脏腑调和”的生命状态。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才是健康管理的终极目标。
为响应“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雅安市中医医院也将于近期筹备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有需求的市民可关注并前往咨询就医。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彭艳霞
编辑:郑艳如
审稿:唐砚玉、高晓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