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凯
8月18日,联想发布2017/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根据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的第一个季度,联想的季度营业额为10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季比季上升4.5%。同时,经营利润季比季上升1.1亿美元。整个财报给人的感觉,联想的业务已开始逐步企稳回升。
客观的说,对于一家成立已33年的世界500强企业来说,一份相对稳定的财报数据更能令人信服。互联网时代打破了原有的竞争疆界,市场上的明星转换的频率在加快,很多与联想同时代的弄潮儿多数早已今不如昔,甚至于像IBM这样的科技巨头,正处于连续20个季度收入下滑的窘境,即便是苹果这样的公司,也几经沉浮才宣告转型成功。
所以,联想能够在并不被看好的前提下拿出这样的成绩单,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常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口吃不出个胖子。有没有发现,联想和中国经济的走向是同理的,先要维持稳增长的态势,再通过持续的创新去抓住下一轮的市场机会,并谋求更大的格局。
实际上,在今年5月联想2016/17财年业绩发布时,杨元庆提出了联想的三波战略。而从本季度的财报看,“个人电脑业务在市场和盈利能力上的领导地位”的近期目标已经达成了,同时,坚定地投资于移动和数据中心业务的中期目标显然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联想距离下一次的复兴,还会远吗?
危中看机,主动瘦身是最好选择
不可否认,全球的PC 产业正处于持续的低潮期,根据Gartner 的统计结果:2017 年第二季全球个人电脑(PC)出货量总计 6,110 万台,较 2016 年第二季下滑 4.3%,超过第一个季度的下滑比例2.4%。
很多人其实不清楚,这次导致全球PC下滑的因素并不是用户需求。而是产业链,因为DRAM、固态硬盘(SSD)、LCD 面板等零组件缺货而导致的成本上扬,这是对PC 需求造成明显负面冲击的主要因素。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在行业出现如此多负面因素的情况下,越小的品牌抵抗压力的能力越弱,而领导性品牌反而会因为市场规模和高品牌溢价受到的损失更小。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杨元庆为什么会说,“本季度,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市场增长乏力的环境下,联想的经营依然稳健。营业额较去年同期保持稳定,为100亿美元,虽然个人电脑业务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利润下降,致使公司总体略有亏损,但税前经营利润较前一个季度大幅改善了1.1亿美元。”
可见,在危中看到机,这是联想作为一家全球PC业务的领导厂商应该具备的素质。联想并没有选择固守城池,而是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主动瘦身,不再追求低端市场的份额,主动舍弃低价值/低利润订单,通过打造品质精良的PC产品,强化向高端市场发力;同时,打造基于AR/VR、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智能终端设备适应市场消费升级趋势。
实际上,业内对联想一直缺乏一个全面的认知。联想与某些领域只做品牌,只做产品,或是只做营销的公司不同,联想既是制造企业,又是品牌商。联想对全链条的掌控能力,决定了它能够快速的根据决策来调整产品布局和营销布局,这是很多品牌都很难做到的。
那么,联想的思路也很容易理解:平衡增长与盈利,创造一个良性、健康增长的利润池,又规避转型路上业务臃肿、尾大不掉的弊端,为未来发展做准备。在PC业务上,联想的前面早已经没有了可以学习的对象,过去33年的经验造就了今日之联想。那么,联想的未来之路,也只能由联想自己走出来。而作为联想的立身之本,PC业务的稳定和重构,将为联想的第二波战略转型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正如杨元庆所说,“我们的个人电脑业务,在利润优先的导向下,我们主动舍弃了一些低价值/低利润的订单,比如像一些Chromebook的订单,这让我们的平均单价年比年实现了7%的提升,个人电脑总体的营业额较去年同期保持稳定。尽管利润受部件价格上涨的影响显著,但我们的税前利润率仍然保持了4.2%的业界领先水平。可以说,这场PC阻击战打得虽然艰难,但是结果可以满意,为新业务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并赢得了时间。”
以点破面,业务回温已现端倪
毫无疑问,杨元庆所说的新业务,就是联想为中期复兴敲定了两大业务增长点,移动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
但是这两个突破点对联想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数据中心业务去年开始全面独立成为DCG集团,自成功收购并消化了IBM System x之后,这部分业务就处于回暖向好的节奏当中。杨元庆说,“我们的服务器营业额上季度首次在全球最大的两个数据中心市场:北美和欧洲-中东-非洲实现了年比年的增长,增速都超过12%,分别高出IDC预测的市场增速17个和19个百分点。”这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佐证。
事实上,对联想的数据中心业务,业界的态度也从未有过多的怀疑,毕竟从PC业务起家的联想对“计算”本身是驾轻就熟,同时行业经验一流。所以,真正最让我们关心的点就是移动业务。
我们知道,多年来联想对移动业务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了好几轮的产品尝试和市场拓展之后,杨元庆也意识到了,联想过去的策略需要进一步的调整。所以,联想转而出击高价值市场,利用MOTO品牌的高溢价去追求盈利,并通过联想全球的供应链体系,由海外首先取得突破,再对中国市场徐徐图之。
这显然是非常明智的决定。据财报显示,联想移动业务集团在中国区以外的营业额增长令人鼓舞,年比年上升7.6%至17亿美元。联想在Moto Z智能手机推出后12个月内实现了早前公开设定的300万销量目标,足以说明业务取得了持续增长。同时,移动业务集团的营业额和盈利能力连续第二个季度获得增长,本季度营业额年比年上升了2%至17亿美元,利润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这也证明了高价值战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移动业务的回温,也让杨元庆平添了些许底气,“上个季度,战略的落实见效推动了业绩的持续改善。我们在拉美实现了强劲的增长,销量比去年同期提升了56%,比市场增速高出50个百分点;我们在成熟市场的运营商拓展策略见到成效,在西欧实现了137%的销量增长,很快,美国的四大运营商都将出库Moto新品,这对我们突破成熟市场无疑会带来强有力的推动。”
联想无需证明什么,因为它独一无二
联想作为中国科技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代表,我认为,媒体和业界对它都过于苛责了。33年走到如今的成就,联想无需向任何人证明自己。联想就是联想,无法拷贝,也独一无二。
在整个行业当中,同时在PC、数据中心业务和移动业务上做到最好的公司,至今为止都没有过一个成功案例。当年的千亿巨人IBM,也选择了出售PC业务,而另一家超级科技巨头惠普,也对PC和企业级业务进行了分拆。而从传统PC业务转向移动,唯有苹果一个成功案例,即便是微软这样的公司也没有做得足够好。可见,联想选择的是一条自己独有的路,这条路有多艰难唯有联想自己清楚。
在我看来,随着PC业务的战略优化,长期维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对联想来说并不算难。而移动业务有希望在今年下半年实现扭亏为盈,这将会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既联想第二波战略浪潮的开始。
上个月,联想一年一度的创新科技大会,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驱动的“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方面的创新成果。这是杨元庆为联想设定的远期目标,做智能互联时代的领航者。对联想来说,做到稳中求变,不疾不徐,根据自己的节奏找到攻与守的平衡点,应该会在第三波浪潮中乘风破浪,重塑往日辉煌。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联想财报解读:三波战略背后看渐进式成长
互联网医疗三巨头最新财报:踏实赚钱,战略转向与命运分野
Q4财报背后,易恒健康的“战略数字化”蓝图浮现
波特兰的健康互联社区战略
解读微博最新财报,看懂其“热点、文娱、垂直”长短板
财报里的「健康」信号:拆解京东健康高质量增长背后的逻辑
联合健康股价反弹:背后隐藏的财报黑马及投资机遇
立方制药的财报背后:我们该如何看待健康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战略投资零氪科技背后,透露阿里健康怎样的新版图?
贵银财经与松寿健康达成战略合作
网址: 联想财报解读:三波战略背后看渐进式成长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