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内部栖息的万亿微生物构成的菌群生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微生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复杂的代谢活动与免疫调节,成为人体不可或缺的 “共生伙伴”。了解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平衡机制,是迈向健康生活的关键一步。
一、肠道菌群的 “生态图谱”:有益菌、有害菌与中性菌的博弈
肠道菌群如同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各类微生物依据功能可分为三大阵营:
(一)益生菌:肠道健康的 “忠诚卫士”
双歧杆菌:作为肠道优势菌群,其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能滋养肠黏膜,改善便秘症状。研究表明,足量的双歧杆菌可增强肠道免疫屏障,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乳酸菌:广泛存在于发酵食品中,通过分解乳糖产生乳酸,调节肠道 pH 值,抑制有害菌繁殖,同时促进消化酶分泌,减少肠炎发生率。罗伊氏乳杆菌:独特的抑菌能力可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的定植,临床研究显示,其辅助治疗能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率。(二)有害菌:健康的 “潜在威胁”
艰难梭菌:常因抗生素滥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过度增殖,引发严重的腹泻与肠炎,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沙门氏菌:通过污染食物进入肠道,释放毒素破坏肠壁细胞,导致食物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等急性症状。幽门螺杆菌:可突破胃黏膜屏障,长期感染与胃溃疡、慢性胃炎甚至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三)条件致病菌:“摇摆不定” 的中间派
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参与维生素合成,但某些毒性菌株(如 O157:H7)会引发出血性腹泻,尤其对儿童危害较大。肠球菌:在肠道菌群平衡时无害,但当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可能演变为耐药菌株,增加医院感染风险。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五大科学策略
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易受饮食、药物、压力等因素干扰,以下措施可帮助构建健康的肠道微生态:
(一)膳食纤维:有益菌的 “能量来源”
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水果(如苹果、香蕉)及全谷物(燕麦、糙米)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可被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发酵利用,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为肠壁细胞提供能量,同时改善肠道蠕动功能。建议成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不低于 25 克。
(二)益生菌食品:直接补充 “活菌部队”
发酵乳制品:酸奶、开菲尔奶中含有活性乳酸菌,建议选择低糖型产品,每日 150-200 克即可满足日常需求。发酵蔬菜:泡菜、酸菜中含有天然益生菌,但需注意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建议选择正规厂家产品,少量食用。补充剂:若因消化功能较弱需额外补充,可选择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的制剂,注意查看活菌数(CFU)及储存条件。(三)减少加工食品与高糖饮食:切断有害菌的 “温床”
高糖饮料、油炸食品及精制碳水化合物会促进有害菌(如大肠杆菌)增殖,同时抑制益生菌活性。研究表明,长期高糖饮食可导致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增加肥胖、糖尿病风险。建议用新鲜水果代替甜点,选择天然调味的零食。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 “生态浩劫”
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数据显示,广谱抗生素使用后,肠道菌群多样性需 2-4 周才能逐渐恢复。因此,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尤其对感冒等病毒性疾病,抗生素通常无效。
(五)生活方式调节:为菌群创造 “稳定家园”
规律作息:睡眠不足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研究发现,熬夜人群的厚壁菌门比例升高,与肥胖风险正相关。建议成人每日保证 7-8 小时睡眠。适度运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肠道蠕动,同时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为菌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压力管理: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 - 免疫轴影响肠道菌群,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维持菌群稳态。三、趣味延伸:肠道菌群与食欲的 “隐秘联系”
最新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可通过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色氨酸衍生物)影响大脑食欲中枢。例如,某些厚壁菌门细菌产生的信号分子会增强食欲,促使宿主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这也是部分肥胖人群肠道菌群失衡的原因之一。这一发现为体重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 调节肠道菌群或可成为控制食欲的辅助手段。
互动话题
若不慎因抗生素使用导致肠道不适,你认为哪些食物或营养素能加速菌群恢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参考文献
李华,王强。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 [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23, 43 (5): 389-396.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zation. Global Gut Health Initiative: Microbiome and Digestive Health[R]. 2022.Qin J, et al. A human gut microbial gene catalog established by metagenomic sequencing[J]. Nature, 2010, 464(7285): 59-65.如有疑问请下载掌上药店APP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