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概述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起源于“角法”,使用壮族特有的金竹和壮药熬制的药水。其关键在于特制的竹罐,这些竹罐选用壮族地区特有的金竹精心制作,再配以杜仲藤、鸡血藤、三钱三等壮药熬制的药水。在煮沸的药水中加热竹罐,随后趁热将其扣覆于患者治疗部位,利用负压吸附力、药物成分及温热效应的共同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功效。此疗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个科室,以及五官和皮肤科的多种病症。
❒ 适用范围及效果
此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以及皮肤、五官科多种病症,具有快速显著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消散瘀血和疏通经络的作用。依据壮医理论,将药物竹罐疗法施治于人体的经脉、腧穴以及肌腱等部位,能够有效地推动气与血的运行,消散瘀血,疏通经络,舒缓筋脉的紧张,从而发挥出拔罐与药物疗法的双重功效。这一疗法不仅兼具拔罐疗法的物理治疗优势,还能实现药物成分的深入渗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疾病、胃肠疾患、疲劳症、肥胖症、关节疾患、腰脊劳损、软组织损伤以及顽固性疼痛等多种病症,展现出疗效显著、起效迅速的独特治疗效果。
02治疗机理和操作方法
❒ 治疗机理
通过祛风除湿、活血舒筋等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实现治疗目的。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通过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及拔毒消肿等作用,能够通达龙路、火路气机。从现代医学视角分析,拔罐时产生的负压吸拔刺激是良性的,同时,拔罐部位的药液被吸收并配合热敷,使得局部血管得以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改善充血状态,调节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升营养供给,增强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实现治疗目的。
❒ 操作步骤
煮竹罐药液,趁热扣在相应部位,留罐5-10分钟,再用三棱针刺罐印处,反复操作2-3次。首先,将适量的壮药加入水中煮沸,随后将竹罐放入同煮5分钟,之后取出并甩去多余的水珠。趁热迅速将竹罐扣在预选的拔罐部位,每次留罐时间为5~10分钟,初次治疗时时间可稍短。拔出竹罐后,立即用三棱针在罐印处刺入3~4针,再迅速将刚煮好的药物竹罐置于针刺部位进行拔罐。此过程需反复操作2~3次,若竹罐上出现较多白泡,可适当增加拔罐次数,直至白泡消失。每次取罐后,需用消毒卫生纸擦拭干净,再行吸拔。拔罐结束后,再次擦净并用药巾热敷拔罐部位,药巾冷却后需及时更换为热的药巾(即干净的毛巾浸入上述药液后拧至半干)。治疗的第一天仅对拔罐部位进行热敷,不进行清洗;而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则用药液熏洗患处。
03药物竹罐的制作与术前准备
❒ 材料与药物选择
选择口径1.5~4.0厘米的金竹,常用壮药配伍煎煮药液浸竹罐。药物竹罐制作关键在于选材,通常选用口径在1.5~4.0厘米之间,生长1~2年以上的优质金竹。近根部正直、罐壁厚度适中、口边光滑平整且长度约10厘米的竹罐为佳。制作过程中,需去掉外皮并仔细磨光口边,以确保使用时的平滑度。在药物选择上,常采用杜仲藤、三钱三、五爪枫、三角枫、八角枫、抽筋草、臭牡丹、五加皮、鸡屎藤、石菖蒲等壮药材,适量加水煎煮成药液,随后将竹罐浸入药液中煎制。
❒ 术前准备
准备竹罐及相关工具,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穴位治疗不同病症,注意患者禁忌症。首先,需要准备10~20个竹罐,每个竹罐的内径控制在1.5~2厘米,高度为8厘米,边缘及罐口需打磨得光滑细腻。此外,还需备上一个铁锅或瓦锅,以及镊子、毛巾、消毒三棱针和消毒棉球等辅助工具。在药物选择上,可依据患者病情灵活选用,例如,对于风湿性腰腿痛的患者,可选用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和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药物竹罐疗法术前准备包括准备竹罐及相关工具,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穴位治疗不同病症,注意患者禁忌症,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壮医竹罐疗法
壮医学的药物竹罐疗法
壮医药物竹罐排毒疗法(内部教材)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
壮医学的药物竹罐疗法民族医药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怎样实现对颈肩腰腿痛的治疗?
《药物竹罐疗法》医学课件
药罐理疗、竹罐理疗、汪氏中药竹罐疗法
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
一种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竹罐的操作方法与流程
网址: 揭秘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起源、治疗机理与操作方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0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