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 1 《竹罐泻血疗法操作》 梁QQ:1678306890 为什么要泻血? 万病根源在于瘀血,之所以疾病的名称不同,疼痛部位不同,是因为瘀血堆积的位置不同。 所以说在患病之前,把这些瘀血全部泻出去,把产生疾病的物质性的病根--瘀血除掉了,人就 没有得病的理由了。 我们人体自身就是一个净化血液的机器,随着年龄的增长,净化血液的功能会越来越弱, 同时堆积在体内的瘀血越来越多(流动的,带氧的血液越来越少),加之自身年龄百分比, 就是人体的瘀血所占的比例。 瘀血会导致人——生病,衰老,死亡。 泻血能还您原有的健康机能和美丽。 血液清净 、可除万病 人体疾病依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循环障碍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等等。但实际上都是瘀血性疾病,也就是说最终都是瘀血循环不畅而导致的疾病。 泻血可以帮助净化血液,只要血液清净,病可不治而愈。 中药竹罐泻血疗法中注意事项 中药粉不能混合煮在一起,以防不良反应。 病人可在煮罐旁边进行泻血疗法,这是普遍的“围热效应”,通过煮竹罐,水蒸汽中包含了药效,可为是“熏蒸”效果。 3,捞起竹罐的时候,罐中不能留水,一捞起,马上用手指拿住“拇指药罐”,对住穴位,进行泻血疗法,一步到位。 煮罐中步骤详解: 一: 当捞起拇指罐,就对出血穴位进行放血,不热吗? 梁氏:不会的,你放心。只要你罐内没有水,对准皮肤,吸住,就好。偶尔可顿3-5秒的时间,怕客户受不了热度的话。但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捞起,就对准穴位,这样吸力就更好的。因为,“拇指罐”本身壁厚薄,容易渗透药效,吸力大,疼痛小,散热快。 二: 为什么竹罐会吸住穴位皮肤上呢? 梁氏:因为之前都用采血笔对皮肤针刺了,出血了。血液中是含有冷氧气的,而捞起的竹罐是稍微热的,罐内含有“蒸汽”,当冷空气遇到热空气,就会吸住,“热吸冷”定型原理。直到掉落或操作时取下竹罐。 竹罐泻血疗法可治愈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并且操作简单、见效快、治愈率高、治病彻底、不易反弹,且无任何副作用!是人人都能学会的自然疗法! 如:高血压、关节炎、手脚冰凉;各种胃肠炎、烧心、胃酸过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痉挛、腹泻、便秘、积食;劳累过度而引起的头疼、偏头疼、顽固性头疼;气喘、胸闷;慢性疲劳;各种脱发;视力减退、充血、眼压异常、遇凉风出眼泪等;风齿、牙齿怕凉等;黑斑、老年斑、脂溢性皮炎、小疙瘩;忧郁症、心烦意乱、心跳胸闷;健忘症、记忆力减退;噩梦惊醒、失眠;尿失禁、痛经、风寒、便血、月经不调;各种皮肤炎、白癜风、红血丝皮肤;皮肤特别黑的人;脚后跟皮肤开裂,脚气;腰、背、胳膊、腿酸痛;个别部位易出汗;各种气滞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40岁肩痛50岁腰痛;浑身浮肿;感冒;癫痫病等等。 中药水煮竹罐泻血疗法操作步骤 梁氏竹罐-简章介绍 一:操作物品 无漆拇指罐、中药包、泻血笔、一次性无菌采血针、电磁炉、不锈钢电磁炉盆、不锈 钢夹子或是长竹筷一双、无纺布口罩、 魔蝎经络刷、刮痧板、复方精油、中药油、无纺布棉巾、棉签、碘伏、手指套、乳胶手 套、托盘、竹罐刷,不锈钢夹子,脸盆、一次性床单。 二:操作步骤 1、如果是 第一次使用的拇指罐,请先温水清洗,再使用!谨记哦! 2、操作之前,先让顾客冲凉、清洗皮肤、放松身心! 3、操作之前,先给顾客喝一杯红糖水。补充血糖、以免操作过程中出现头晕、身体乏力! 4、操作技师,带上无纺布口罩、一次性手指套或是乳胶手套。 1)放入中药包在锅里煮,中药包是无纺布袋装的,可以防止中药粉渣泄漏出来! 2)放入竹罐,加冷水在不锈钢盆里面水要淹没竹罐,用火锅键大火煮开(电磁炉只有火锅 键可以调节火力的大小),至始至终水要淹没竹罐。 煮到沸腾后,然后沸腾2分钟,因为中药包要高温杀菌,2分钟后再调成温火火,直至 上罐,都扣在身上的时候,就可以关掉电磁炉。 5、确定拔罐部位:按照相关的骨骼定位,找到压痛点和阳性反应物。(阳性反应物:阳性反 应物指的是长在人体身上的颗粒状的东西。) 6、打开病患部位毛细血管(除肩颈部位刮痧,肌肉比较平坦的地方都用经络刷刷红)碘伏 消毒皮肤。 (1)碘伏: (可以在 药店购买,用来消毒的,无刺激性) 7、扎针泻血: (1)一次性无菌采血针,2个手指捏住采血针的前面那个圆圈,左右扭动,然后拉出塑料圆圈,才能展现出针头出来。 (2)然后把采血针装到采血笔里面。不用咔到太深,大概在卡槽内的3分之一就行。 (3)点刺时尽量避免血管粗大的皮肤层,防止出血较大
相关知识
中药水煮竹罐泻血疗法操作.doc
中药竹罐泻血疗法的作用
张氏竹罐通络疗法 中药配方 竹罐穴位.doc
壮医竹罐中药疗法 泻血 泄血排毒排於拔罐疗法 梁氏中药煮罐套装
《药物竹罐疗法》医学课件
中药竹罐刺血疗法简介
壮医中药刺络竹罐疗法
药罐理疗、竹罐理疗、汪氏中药竹罐疗法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煮竹罐.pdf
中药竹罐疗法介绍
网址: 中药水煮竹罐泻血疗法操作.doc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0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