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不唯分数论英雄,为学生成长提供一定的容错空间,这种探索值得肯定。挂过科也能保研?
据报道,日前,南京农业大学公布2026年推免研究生工作方案,方案首次明确:允许必修课不及格不超过一门且经补考或重修通过的学生申请保研。而就在去年,南京农业大学的推免要求还明确规定“必修课无不及格记录”。
长期以来,高校保研普遍实行挂科“一票否决”。但近年来,这一政策有松动的趋势。西安交通大学2025年推免细则规定,必修课程经一次补考或重修后及格的课程门数不超过一门,学生仍具保研资格。上海交通大学也允许一门次课程有不及格记录,只需在前三学年重修通过该门课程即可。
保研政策的初衷,是给予优秀大学生以免试升学的机会。挂科一票否决,则在于通过刚性标准保障学生的基础学业质量,同时简化评审流程。这一政策制定自有其合理性,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保研名额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无挂科”是最直观、最易量化的筛选门槛。既能减少评审争议,又能倒逼学生重视每一门课程的学习。
但随着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一政策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
大学的学习不同于高中,分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但是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大学的学习应该是充满探索性,为学生创设更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围绕自己的兴趣去钻研。这也决定了并不是每一门课程都同等重要,是否挂科更不能与“优秀”画等号。
实践中,对挂科的“零容忍”与对绩点的过度关注一样,带来了一系列后果。不少学生陷入了“唯分数论”的困境:为了避免挂科,不敢挑战难度更高的学习任务,宁愿选择难度较低的选修课,放弃对跨学科领域的探索。这显然不利于引导学生拓展专业边界、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更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从“一票否决”到允许一门课有不及格记录,虽然改革的步伐较为谨慎,但相较于过去“零容忍”的严苛标准,已然是大的突破。这为很多因为挂科而失去保研资格的学生打开了一扇“容错”的窗。
这些变化也传递出鲜明的评价改革信号,那就是以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唯绩点论,营造更加包容的成长环境,引导大学生努力探索自我,提升创新能力。
这种容错机制的建立,也反映了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前不久,北京大学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北大的改革显然更进一步,直接打破了“绩点至上”的评价框架。
大学对学生评价,本不应该单一锚定分数,而应更看重学业成长的完整性与综合能力的多样性。这不仅是学生自由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更多创新人才的要求。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一定的容错空间,这种探索值得肯定。但是公众也担心,刚性规则的松动,会不会带来暗箱操作空间,损害教育公平。在保研战场上,其实并不乏类似的案例。
这也提醒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评审标准,避免弹性空间成为“暗箱操作”的温床。比如,如何界定“一门不及格课程”的范围?补考、重修成绩的认定是否有统一标准?科研创新成果如何避免“注水”?在推行多元评价与容错机制时,还必须同步建立“阳光评审”体系,用透明化、制度化的设计堵住漏洞。
只有守住公平底线,让多元评价的标准足够清晰、过程足够透明、监督足够有力时,才能真正实现“不唯分数论英雄”,让有潜力的学生都能在保研路上获得公平的机会。
相关知识
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研究:为航天员健康提供防护
太空给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新平台
太空给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平台—新闻—科学网
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
每周食谱: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营养保障
学校举办2019年研究生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成果展示评审会
暑假生物科研项目精选,不容错过
循证为传统医学科研提供新路径
儿童生长期保健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全面营养保障
“太空健身器”即墨造!为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提供关键保障
网址: 挂过科也能保研 为学生成长提供容错空间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