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妹,这是什么?这么香!”
李奶奶刚走进邻居五妹家,就被一阵清香吸引住了。原来,五妹正忙着把青梅腌好。
“这不是咱小时候吃的酸梅吗?”李奶奶一眼就认出来了,“可这做法怎么这么讲究?”
五妹笑着解释:“这可是我老伴的最爱,每年5月我都要多买点新鲜青梅,腌好了存冰箱,酸甜开胃,夏天没胃口的时候拿出来吃,清肝又解暑。”
听得李奶奶心痒痒:“我也买点去试试!”
一
青梅的中医妙用:清肝解毒,开胃生津
青梅,在中医里被称为“酸梅”,性平味酸,入肝经、胃经。
中医认为,酸入肝,酸梅最擅长的就是调理肝脏功能。特别是初夏时节,肝火易旺,容易导致口干舌燥、失眠多梦、情绪烦躁。
此时吃青梅,正是顺应节气的养生妙方。
此外,青梅富含有机酸、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能促进胃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特别适合老年人和夏天胃口不佳的人群。
二
为什么要腌一腌?这样处理才健康又美味
青梅太酸,不腌不好吃
新鲜的青梅酸味很重,直接吃可能会让人“酸掉牙”,但腌制后的青梅,酸甜适中,还能激发更多果香。
腌制锁住营养
腌青梅可以通过糖、盐等调料中和其中的酸性成分,同时保留了大部分维生素和有机酸。而且,腌制还方便储存,一次腌制能吃好几个月。
冰冻存储更省事
腌制好的青梅冷冻保存,取用方便,酸甜冰凉,一口下去,既是零食也是夏天的解暑良方。
三
家常青梅腌制法:简单四步,轻松搞定
所需材料
新鲜青梅:2斤冰糖:500克盐:20克蜂蜜(可选):适量
做法步骤
清洗晾干
把青梅用淡盐水浸泡30分钟,清洗干净后沥干水分,再用干净布擦干表面水珠,避免腌制时变质。
去核划刀
用竹签或刀子在每颗青梅上轻轻划几道小口,这样更容易入味。
分层腌制
在密封罐底铺一层冰糖,再铺一层青梅,如此反复。最后撒上一点盐,有助于防腐。
密封冷藏
腌制7-10天后,青梅会慢慢出汁,颜色变深。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装袋冷冻,随取随吃。
四
青梅的养生:这些好处让人心动
清肝解毒
青梅中的有机酸有助于促进肝脏排毒。特别是肝火旺盛的人群,吃青梅可以缓解不适。
开胃助消化
酸味刺激胃酸分泌,改善消化不良。老年人和小孩吃点青梅,还能增强食欲。
预防暑热症
青梅性平,具有解暑生津的作用。夏季气温高,喝上一杯自制青梅汤,既解渴又防暑。
增强免疫力
青梅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五
青梅的创意吃法
青梅汤:取腌制好的青梅,加水煮开,再加入适量冰糖,冷却后冰镇饮用,酸甜爽口。
青梅果冻:青梅汁搭配琼脂,制作成果冻,是小朋友们的最爱。
青梅凉拌菜:将腌好的青梅切碎,拌入凉菜中,不仅增味,还提升清凉感。
六
谁不适合吃青梅?
虽然青梅好处多,但以下几类人群要谨慎食用:
胃酸过多者:青梅酸性强,容易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过多。
糖尿病患者:腌青梅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摄入量。
肾功能不全者:青梅富含钾元素,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肾脏负担。
吃青梅虽好,但养生讲究的是整体调和,不能单靠一种食物解决所有问题。
中医强调,青梅是肝脏的“好朋友”,但搭配清淡饮食和适量运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七
写在最后
虽然青梅腌制方便又美味,但它只是日常调理的一部分。
如果身体有任何不适,切记要及时就医,切勿盲目自治。健康从科学做起,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
5月正是青梅上市的好时节,趁着当季买些新鲜的青梅,腌一腌存冰箱,不仅能给家人带来美味,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会利用这些天然的“宝贝”,让日子更有滋味,更健康!
来源:青岛广播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来源:蓬莱融媒体中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10月24日霜降,遇到这菜别手软,买10斤腌起来,随吃随取,真省事
冬天,少吃香蕉苹果多吃它,一次做好存冰箱,随吃随取,特省事!
“冬天吃一根,腿脚站稳跟”,买十斤腌起来,随吃随取开胃又解馋
除夕年夜饭,这6道菜提前做好,放冰箱里保存,随吃随取,真省事
夏天,少吃水果多吃它,一次煮好存冰箱,随吃随拿,真省事!
秘制俄式酸黄瓜,一腌一泡酸又脆,味道纯正家人爱,比买的还好
天冷了,少吃水果多吃它,一次煮好存冰箱,随吃随享,特省事!
腌制过的鸡可以冷冻多久
腌制过的生猪肉放多久能吃(腌制过的猪肉怎么存放)
腌小黄瓜不用买,教你家常做法,清脆爽口,开胃又好吃
网址: 5月遇到这水果,多买点!清肝除热正当季,腌一腌存冰箱,随吃随取,家人爱吃还省事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