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在养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遗产的瑰宝。
《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强调未病先防,贯穿人的一生。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人们面临着各种健康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等。而《黄帝内经》所倡导的科学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合理目标以及豁达心态等养生方法,为人们提供了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有效途径。
从科学饮食方面来看,《黄帝内经》提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的饮食原则,强调饮食的平衡和适量。在现代社会,人们应注重膳食平衡,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例如,据统计,我国儿童体重超标的趋势不断上升,这与脂肪、蛋白质和糖分摄入过量有关。因此,我们应遵循《黄帝内经》的饮食原则,合理搭配食物,保持饮食的节制。
适量运动也是《黄帝内经》养生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提倡以 “导引”、“八段锦” 等传统健身方法为主,注重身体的整体运动和内在机能的调节。这些运动方式比现代单一的运动方式更具全面性和实效性。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以促进气血流通和身体健康。
规律作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黄帝内经》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气候和昼夜的变化来调节作息。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白天活动,晚上休息。现代人应遵循这一原则,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合理目标和豁达心态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过高的目标,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而《黄帝内经》倡导人们保持合理的目标,减少欲望,心境平和,以达到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的境界。
总之,《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对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然、平衡、整体观念的养生方法,有助于我们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古老养生理论解析
(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法于阴阳” 指的是人们要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随四季的变化而适时增减衣被等。本质上就是要顺从自然规律生活。比如,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复苏,人们应早睡早起,多参与户外活动,以顺应春生之气。“和于术数” 意为要符合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术数包括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例如,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身心。同时,在选择职业时也要谨慎,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的工作,以保持身心健康。
(二)食饮有节
饮食有克制是《黄帝内经》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控制饮食的量,避免暴饮暴食。正如《古今医统大全?通用诸方》所述:“饮食为养生要务,贵精而不贵多,饥饱得中,不可太过不及。” 可以按 “七分饱” 的原则安排饮食。另一方面,要把握饮食的时机。例如,早餐应在 6 - 7 时,午餐 12 时左右,晚餐 18 - 19 时。同时,要做到五味中和,不可偏嗜某种口味。此外,还应注意道地饮食和时令食材。顺应四季选择合适的食物,如春季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可多食粳米、大枣等食物。
(三)起居有常
作息顺应自然界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变化规律,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不同季节的起居时间有所不同,如春季应 “夜卧早起”,夏季也 “夜卧早起”,秋季 “早卧早起”,冬季 “早卧晚起”。十二时辰也各有特点和相应活动,例如子时(23 点至 1 点)是胆经当令,应处于睡眠状态,以利于胆汁的新陈代谢。白天活动,晚上休息,符合人体的生理节律,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四)不妄劳作
“不妄劳作” 强调劳动和房劳都不能过度。劳力方面要有劳有逸,过劳耗气,过度安逸也伤气。劳心方面不要思虑过多、思考过度。节制 “房事”,不要妄泄肾精。过度劳累会伤形伤气,伤害身体。例如,一些人长期过度工作,导致身体疲惫不堪,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而过度的房劳则会损耗肾精,影响身体健康。如能做到不妄劳作,劳逸结合,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三、现代生活方式的挑战
(一)饮食无节
在现代生活中,饮食无节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许多人饮食过度,尤其是在各种聚餐和社交场合中,大鱼大肉、暴饮暴食的情况屡见不鲜。据统计,现代人脂肪、蛋白质和糖分的摄入量远超身体所需,这不仅导致了肥胖问题的日益严重,还增加了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例如,我国成年人中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上升,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饮食中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过多。
另一方面,盲目减肥也成为了一些人的选择。他们过度节食,甚至偏食,只吃单一的食物,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长期如此,会出现面黄肌瘦、头晕乏力、贫血等症状。同时,饮食不规律也是现代人的一个大问题。有的人因为工作繁忙,经常错过饭点,或者随便吃一些快餐、零食充饥;有的人则因为减肥等原因,刻意减少进食次数。比如,一些上班族经常不吃早餐,中午随便吃点外卖,晚上又因为加班而很晚才吃饭。这样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打乱人体的消化系统,影响营养的吸收,进而损害身体健康。
(二)起居无常
现代社会节奏快,照明和交通的便捷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导致了起居不规律的问题。许多人熬夜加班成为常态,打乱了人体的生物钟。长期熬夜会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据研究表明,长期熬夜的人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更高。
同时,缺乏运动也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很多人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缺乏身体活动。即使有一些人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但也因为时间紧张等原因而无法坚持。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身体肥胖,还会影响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骨骼健康。例如,一些长期久坐的人容易出现腰酸背痛、颈椎病等问题,而且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也会增加。此外,现代社会的娱乐方式也让人们更容易熬夜。比如,很多人晚上看电视、玩游戏、刷手机等,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四、融合之路的探索
(一)饮食融合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提倡三餐定量,正如古人所说 “早饭吃得像皇帝,午饭吃得像平民,晚饭吃得像乞丐”。人体在一天之中白天的活动量较大,能量损耗较多,因而午饭应当厚而饱;晚间的能量消耗相对较少,因此晚饭须少。同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饮食。例如,春季多吃豆芽、菠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夏季多吃西瓜、绿豆等清热解暑的食物;秋季多吃梨、百合等润肺生津的食物;冬季多吃羊肉、核桃等温补阳气的食物。
四季饮茶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春季可以喝一些花茶,如茉莉花茶,有助于散发冬季积存在人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生发。夏季可以喝绿茶,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秋季适合喝乌龙茶,能润肤、润喉、生津。冬季则可以喝红茶,可暖胃驱寒。
此外,我们还可以依据个人体质选择食疗方。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结合中药与食材的特性,制作具有特定功效的药膳,如补气养血、安神益智等。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滋补的食物,如山药、枸杞、红枣等;对于容易上火的人,可以多吃一些清热降火的食物,如苦瓜、黄瓜、冬瓜等。
(二)起居融合
现代生活中,我们应强调顺应天时,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遵循人体生物钟。例如,在身体机能亢奋时从事工作,同时注意安排有效的休息时间。定时进餐可以促进消化系统进行运转,使饮食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晚上则应当注意休息,如听音乐、散步等,促进人体器官进行排毒。晚上 11 点至凌晨 3 点,应当在熟睡当中进行肝胆排毒。
我们还可以借鉴《黄帝内经》中 “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 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调整作息时间。在春季和夏季,适当晚睡早起,多参与户外活动,让身体充分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在秋季,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在冬季,早睡晚起,避开寒凉,保持温暖。
(三)情志融合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要重视豁达心态,避免情志剧烈变化导致气血紊乱和疾病发生。当我们面临压力时,可以学会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比如,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心态平和。当感到愤怒、焦虑时,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阅读、绘画、听音乐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黄帝内经》中 “以情胜情”、“情志相制” 等调节情志的方法。例如,当感到悲伤时,可以听一些欢快的音乐,或者与朋友相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当感到恐惧时,可以多接触一些温暖、安全的事物,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四)环境融合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要注重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排出污浊空气。同时,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避免阴暗潮湿的环境对身体的损害。可以通过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来营造和谐的环境,绿色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释放氧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季节和天气选择合适的衣物穿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或中暑。在春季,要注意 “春捂”,不要过早地脱去厚衣服;在秋季,要适当 “秋冻”,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同时,要保持室内环境的整洁和舒适,避免杂乱无章的环境对心情的影响。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黄帝内经》漫画版:智慧与健康的完美结合
黄帝内经中的睡眠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与现代生活:环境、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古代智慧
《黄帝内经》与五味调和:古代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原创
《黄帝内经》养生四要:千年智慧的健康法则,熬夜党必看
【健康养生】精华!《黄帝内经》中一定要知道的养生智慧
《健康之路》 2021092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秋季篇(下)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教您古法瘦身
古人的养生智慧:如何运用经典名句提升健康
《黄帝内经》减肥法,健康瘦身
网址: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古为今用的健康指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