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百丈禅师在《丛林要则》中,为我们提供了二十条精炼的修行建议,这些建议被广大弟子视为修行的金科玉律。其中,“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这一观点,对于当今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说,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而“疾病以减食为汤药”这一建议,虽常被人们忽视,但在当今时代却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确实是我们色身成长的重要源泉。然而,过度饮食却可能成为身体的沉重负担。印光大师曾告诫:“饮食不宜过量,即便是美味的饭菜,也只需享用七八分饱。过量饮食,不仅无益于健康,反而可能损伤脏腑,缩短寿命。”
“病从口入”这个古训,并不仅仅意味着食物的不洁净,实际上,饮食过量本身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古人对此已有深刻的认识。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指出:“食物摄入过少,心智更为开阔;而摄入过多,则心智容易闭塞,甚至损害寿命。”南朝陶弘景也在《养性延命录》中引用陈纪的“养生诫食患诀”来强调饮食的重要性:“许多疾病和早逝都与饮食有关,其危害甚至超过声色之欲。虽然声色之欲可以戒除,但饮食却是我们日常不可或缺的。”
在佛教经典《大方便佛报恩经》中,目连尊者询问耆婆如何治疗弟子之病,耆婆回答说:“唯有断食才是根本之策。”同样,唐朝的义净三藏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谈到南海僧人常用的治病方法时,也提到了断食。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更是将断食视为一种灵魂的愉悦,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更能提升心灵境界。
断食作为一种养生方式,历来受到不同国度和种族的智者们的推崇。它并非意味着完全绝食,而是通过适当减少食量来合理调节身心状态。断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完全断食、不完全断食和减食等,但关键在于根据个人情况科学合理地实施,以避免其潜在风险。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断食的重要性逐渐被更多人认识。
对于断食可能带来的营养不足担忧,有观点指出,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并非摄入过少,而是摄入过多。因此,有人戏言,如今因饥饿而死的人已不多见,反而因过量饮食导致的问题层出不穷。
庄子曾言:“嗜欲深者,天机浅。”意指过度追求欲望会损害人的天赋智慧。西方亦有类似观念:“填饱的胃不能思考。”而美国一位医学专家在断食后的感受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我感到更有活力、更聪明,睡眠质量也更好。断食让我更接近自然与上帝,它让我耳聪目明、思维敏锐,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工作效率。”
此外,断食人群中素食者的比例相当高,这并非巧合。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肉食的潜在危害,并选择素食作为生活方式。尽管部分人因宗教信仰而选择素食,但更多的人则是出于健康和养生的考虑。
放下对饮食的贪著,是通往健康与智慧的重要一步。在各大宗教中,都有关于断食和减食的教义和记载。例如,佛门中就有适时节制饮食的传统,如六斋日、十斋日、三长斋月以及八关斋戒等,都强调过午不食的修行方式。此外,《毗罗三昧经》中也有相关记载,佛陀回答瓶沙王的提问时指出,日中是三世诸佛的食时,而过午不食则有助于减少淫欲、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专注力,并避免疾病缠身。
弘一大师在出家前的断食经历,更是为他日后的修行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断食日志》中详细记录了断食期间的生活细节和身体变化,强调断食和减食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要根据个人情况,遵循系统、规律的方法进行。同时,中医理论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减食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指导。
在念佛修行中,减少饮食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许多人在进行打佛七或百万佛号闭关时,会选择过午不食或日中一食的方式。他们普遍反映,尽管食物摄入量减少,但在念佛过程中并未感到饥饿,反而精神焕发,法喜无边。这种念佛与减食的结合,不仅调节了身心,更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产生了共鸣。正如印光大师所言:“贪爱之念消减,内心自然清净。以这份清净之心来念诵佛名,如同甘甜的泉源融入和风之中,又如纯净的白布接受五彩之色。我们的初心与佛的智慧相契合,从而事半功倍,所获利益难以估量。”
疾病以减食为疗愈之药,善用此药,必将为我们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古人养生智慧的现代启示:从心态到饮食
从古至今,中药养生智慧大揭秘
中医养生之道:从饮食到运动,探索古老智慧
古代养生智慧:从饮食到运动全方位指导
古代人的养生之道:从食疗药膳到太极养生,古人的健康智慧
古人健身智慧:减肥新招从踢毽子到五禽戏
从古至今的健康智慧:全面养生之道
针灸:古今智慧,健康桥梁
古代减肥智慧:从富贵病到健康减重的秘方
古贤智慧:素淡饮食才健康
网址: 减少饮食:从古到今的健康智慧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