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2024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出炉 获奖数量“瘦身”含金量提升

2024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出炉 获奖数量“瘦身”含金量提升

原标题:获奖数量“瘦身”含金量提升

8月28日上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隆重表彰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从1985年设立至今,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直是我省科技界最高规格的奖项。

当天,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罗先刚。9位科研人员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4名外籍专家获得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44项成果获得奖励,包括25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奖、11项四川省技术发明奖以及208项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值得一提的是,时隔8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再次颁出。

这一四川科技界的年度盛事,不仅是对所有获奖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褒奖,也是一个风向标。获奖项目呈现出哪些特点?反映四川科技发展哪些趋势?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采访。

看成色

竞争更激烈,需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纵观榜单,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奖项数量变少了。记者梳理发现,本届大会共给244个项目颁奖,而2023年度、2022年度、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数量分别为247个、264个、261个。

“授奖总数持续‘瘦身’,也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一位参会者说,这需要项目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真正解决四川在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奖项数量在减少,但含金量正在提升。记者发现,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数量分别是7个、5个、35个,高于2023年度的2个、2个、33个。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还颁发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花落西南交通大学等4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高速铁路线形最优动态性能设计原理、调控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这是本次大会颁发的唯一特等奖。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成果开辟了现代高速铁路机车车辆与线路高品质设计的全新路径,消除了高铁基础结构大变形导致的限速瓶颈,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50余个高铁线路工程,对实现中国高铁高安全性、高平稳性设计与运营起到了重要作用。

记者还注意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的占比明显提升,本次大会颁出25项自然科学奖、11项技术发明奖,而2023年度获奖名单中,这两个奖项分别是10项和6项。

看突破

从“0”到“1”成果涌现,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

“填补空白”“全球首创”“国际领先水平”……细看本次获奖项目名单,一大特点是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各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从“0”到“1”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四川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抢占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原创性科学成果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攀升。

着眼“新”突破,多个一等奖获奖项目颇具代表性:聚焦新材料,由四川大学完成的“基于氧化偶联的有机光电材料合成化学基础”项目荣获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成果为新型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变革性合成路线和设计策略,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解决了行业重大难题,打破了我国先进电子化学品长期依赖进口的格局。

聚焦新型能量转化,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4家单位完成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功转换关键技术斩获四川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团队打破国际垄断,发明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能量传递技术工程化的工业母机,具备了全系统与微通道换热器等关键设备的成套研制能力,成功研制国内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发电系统。“通过布雷顿循环,热能高效转化为电能,具备效率高、重量轻、更环保等优势。”项目成员说。

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加强,科技服务产业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本次获奖项目与四川产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在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先进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一大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技术成果涌现出来。

以“国之重器”为例,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F级50MW重型燃机自主研制及应用”项目,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创立了自主完整的F级重型燃气轮机正向设计技术体系,建立了透平叶片高合格率规模化制造体系及F级重型燃气轮机试验验证技术体系,实现我国F级重型燃气轮机零的重大突破。

看动能

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巩固

“重器”之外,本次部分获奖项目还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贴近人民生活紧密相关。“它们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更精准和更全面的科技支撑。”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在医疗卫生、农业等领域,涌现出“肝癌微创诊治新策略的建立与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西南机插杂交稻的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成果,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保障粮食安全,让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百姓。

此外,本次获奖项目还体现出协同创新成效明显的特点。

整体来看,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的项目达209项,占比85.7%,特别是在特等奖、一等奖项目中,70.8%的项目是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

具体来看,在“含金量”最高的一等奖获奖项目中,都能找到由企业牵头、参与完成的项目——

在生物医药领域,四川大学与四川科伦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弘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胞内递释制剂研发和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荣获四川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农业领域,四川农业大学携手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展“猪肠道微生物功能及其靶向营养调控技术与应用”项目,成果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四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1.82万家,比上年新增1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万家,比上年新增3000家。当下,四川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

获奖者点击

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王海峰(1964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贡献:长期在科研一线从事跨代战斗机研制和创新技术研究。在飞机总体、飞行控制、飞行试验、PHM(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和自主保障系统等技术方向有深厚造诣,为我国航空主战装备从机械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跨越发展做出了系统性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四川省技术发明奖特等奖1项。

罗先刚(1970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先后任多项国家重大任务首席科学家)

主要贡献:长期从事光电科学与技术研究,是亚波长电磁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发现了异常杨氏双缝干涉现象,揭示了广义几何相位效应,研制出了大视场、高分辨成像器件和系统,以及系列薄型天线和吸波材料。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交流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罗先刚:

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定力

回顾自己的科技创新工作,有三点体会。

首先要勇担责任,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科技向善,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要勇于探索,这是刻在科研人骨子里的基因。我最深的记忆不是成功的瞬间,而是那些与“不确定”共处的日夜。科学既需要“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敏锐,更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定力。最后要团结协作,这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现代科研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科研如登山,独行难远,唯有信任与共享,才能汇聚成突破的洪流。

对于刚刚获得的奖项,这是肯定也是起点,未来我将继续带着探索的勇气、协作的智慧、担当的信念,在科学海洋中奋力前行。(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杲 整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

创新成果应用于50余条高铁线路

我和团队20年磨一剑,聚焦高速铁路线形最优设计技术难题,通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目前,这些成果已成功应用于50余个高铁线路工程,涵盖了京沪高铁、福厦高铁、昌赣高铁、雅万高铁等“从0到1”的标志性工程,实现了“高性能行车”的高铁线形最优设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和团队将坚守科研初心,继续聚焦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大力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宁宁 整理)

(责编:罗昱、章华维)

相关知识

冶金科技奖一等奖
浙江省茶界首获第一个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关于“普及健康知识 倡导健康生活”四川省2024年健康科普大赛获奖作品名单的公示
成都医学院参赛队参加2023年四川省大学生数智化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获二等奖
四川省针灸拔罐治疗减肥价格(费用)清单全新火热出炉
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换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
汾酒创新产品——五台山藜麦酒,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奖
科技成果再攀高峰!海龙元生物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顺心团膳获四川第四届机关企事业单位烹饪技能大赛“一等奖”
喜报!中医学院师生学术成果获湖南省针灸学会科技奖

网址: 2024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出炉 获奖数量“瘦身”含金量提升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4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