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学生向高晓松请教人生经验时,高晓松说:“人生不需要建议,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座独木桥,大地辽阔是靠亿万独木桥拼起来的。如果大家都迈着‘正确’的步伐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多没意思。比如别人给我的建议是长得好看点儿,我也找过迈克尔·杰克逊的整容医生,但他却说我这样挺好的不需要整容。”
高晓松避而不谈人生建议,而是借用独木桥的比喻透析道理。这番话自然,生动,富有哲理,充满了幽默的色彩,又传递了独特的观点,让人获益匪浅。高晓松一方面通过音乐传递真善美,一方面还通过主持节目,传达自己对人生的见解,说的话至情至性,又透出人生的智慧。
往家里要钱的时候,你怎么不学习西方呢?
▲▲▲
在一次节目中,和一个富二代谈到自由和金钱的话题,高晓松说:“一个男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能要自由的时候,把西方那套拿出来。要钱的时候,把东方那套拿出来。我是西方的,我要自由,我要学习西方。往家里要钱的时候,你怎么不学习西方呢?我们家长没有强迫我,你要读清华还是要干嘛,只是想让你选一个道路。
你如果喜欢东方的道路,你读清华,然后我们一直跟你安排好,一直读博士,都没问题。如果你选西方,也没问题。
自己选大学,自己打工养自己。所以你选一条路,一以贯之。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和方便,或者便宜,今天这个兜里掏出这个世界观,而明天兜里掏出那个世界观。”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看似很荒诞却屡见不鲜的现象。一些年轻人一方面崇拜西方的自由,另一方面又严重依赖父母,即使成年后仍找父母要钱。归根到底就是失去了世界观,而是以利益和方便来肆意取舍。高晓松拿自己做例子,辩证地把这种现象深刻地剖析了出来,并分析了深刻的原因。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刻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名校毕业,不是用来找工作用的
▲▲▲
“清华男神”梁植到高晓松担任嘉宾的节目中请教毕业后的职业去向,高晓松说:“都是一个读到博士的人了,还问人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干嘛?你已经很危险了,你要再跟我们絮叨你普普通通的清华人生的话,那我也准备淘汰你了。目前你是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我回学校里,校长也好、书记也好,都跟我提到过你,所以你今天的表现让我非常失望。我觉得你没有拿出一个大名校生,胸怀天下的气魄。一个大名校是干什么的?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毕业是干什么的?不是用来找工作用的,你明白吗?
名校要培养你,是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在这问我们你该找个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很多毕业生都会关心职业问题,高晓松并没有就选什么工作和如何选择进行阐述,而是透过现象发现问题。连清华最优秀的博士毕业生,都在考虑普普通通的工作问题,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的缺失问题。高晓松的这番话振聋发聩,引人深思,让毕业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让世人思考当下教育存在的不足,思考改进的方法。
有些人看见的只是镜子,有些人伸手不见五指
▲▲▲
谈到社会上对高考制度的质疑,高晓松说:“从隋朝开始,正式有了科举制度。从此,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上千年来选官相对公平的阶段。今天那么多人说高考不好,其实你也想不出比高考更好的制度,总不能退回到‘举孝廉’,谁孝顺谁上大学,也不能退回到九品中正制,谁家世好,谁上大学。所以高考还算基本公平,科举也是。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法创作伟大作品的,去了瑞士也一样找不到灵魂的自由。
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找出不同的借口,每个人都在窗前看这个世界,有些人看见的只是镜子,有些人伸手不见五指。”
谈及高考制度的优劣,高晓松从历史缘起说起,通过看似戏虐的话里,却让人看到了高考的公平性。高晓松用了一个排比,告诉我们:没有被教育毁了的人,理想也不会被婚姻磨灭,伟大作品也不会被体制禁锢。最后,高晓松上升到人生哲理,时代都是相同的,只是人们习惯于固步自封,有人只看到了镜子,有人五指都看不到。归根到底,一个人的成就如何,关键在于自己。
高晓松总是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印象,但他却总能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说出至情至性的妙语哲理,能让人印象深刻,反复研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