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持续推进,2025年发布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2025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扩展,结合地方实践与国家战略需求,新增多项政策内容。“AI健康.中国”将从服务范围、补贴标准、服务模式创新、保障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此次修订的核心变化。
一、服务范围与类别的扩展
1. 新增辅助器具租赁服务
《目录》首次将辅助器具租赁服务纳入基本康复服务范畴,明确提供包括手动轮椅、助行器、护理床等基础设备,以及电动轮椅、爬楼机等升级型器具的租赁支持。租赁服务点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残疾人之家”等公共机构,面向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等多类群体开放,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例如,江苏省计划在2025年规范提升200家辅具租赁服务点,覆盖城乡社区。
2. 按残疾类别细化康复项目
《目录》对不同残疾类别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方案:
肢体残疾:新增生活重建训练(120小时/次,补贴100元/小时),适用于一级或二级肢体残疾人。
精神残疾:强化转衔训练与日间照料,对出院后90天内的稳定期患者提供心理干预、职业技能训练,补贴标准最高达200元/天。
视力残疾:定向行走训练与生活能力训练分开细化,分别提供50小时的定向技能培训和居家自理能力训练。
此外,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新增“医疗+康复+教育”整合服务模式,强调多机构协作的全程支持。
二、补贴标准与保障机制升级
1. 提高教育补助与病残津贴
教育补助:高中及以上残疾学生每年可获得1500-2000元生活补助;省外就读的残疾大学生学费实报实销,最高限额本专科8000元/年、研究生12000元/年。
病残津贴:针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参保人员,按缴费年限与退休年龄差距分段发放津贴,最长可延至退休年龄,并随养老金同步调整。
2. 扩大医保覆盖与救助衔接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纳入医保定点,2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部分地区试点将残疾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险。
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互补衔接,减轻残疾人自费负担。
三、服务模式与技术创新
1. 社区康复与家庭医生签约深化
《目录》要求将社区康复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基层医疗、养老资源,推广“如康家园”等日间照料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需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护理指导等个性化服务,签约率目标提升至95%以上。
2. “互联网+康复”平台建设
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康复服务平台,开展远程评估、辅具适配和训练指导。例如,山东省提出建立智能化康复辅助器具研发体系,支持“科技助残”项目。“AI健康.中国(域名)”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
3. 无障碍改造与精准适配
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被纳入民生工程,2025年计划为100户家庭定制坡道、低位灶台等设施,实现“一户一方案”。辅助器具适配与家庭改造衔接,提升居家康复便利性。
四、儿童康复救助的强化
1. 年龄范围与补贴标准扩展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上限从6岁放宽至14岁,部分地区试点覆盖罕见病致残儿童。
康复训练补贴标准提升,如孤独症儿童每年最高1.8万元,人工耳蜗手术补助1.2万元。
2. 早期干预与多学科协作
建立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衔接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特教学校联合服务,形成“医疗-康复-教育”闭环。
五、专业人才与机构建设
1. 康复人才培养体系
支持院校增设康复治疗、康复工程等专业,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完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畅通康复从业人员职称晋升通道。
2. 机构规范化建设
要求县级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推动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康复机构建设。
总结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2025年版)》通过细化服务类别、强化保障机制、推动技术创新,构建了更普惠、精准的康复服务体系。未来需重点关注地方实施细则的落地效果,尤其是偏远地区资源覆盖与服务质量提升。政策的持续优化将助力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超85%”的目标,推动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