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倒挂”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当他们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走进职业院校的课堂,是现实的无奈,还是人生的重新开始?
四年前,小李从一所二本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投了上百份简历、经历了数十场面试后,他最终进了一家电商公司做销售,月薪四千。
一年后,他辞了职。
不是因为吃不了苦,而是他发现,这份工作和他的专业似乎没有太大关系。“大学四年学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能用上的不到10%。”
更让他焦虑的是,他看不到未来。
就在他迷茫之际,一位朋友建议:“要不,去学门技术?”
朋友是某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一毕业就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如今月薪已近万元,福利待遇稳定。
小李心动了。
他做出了一个让身边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重新参加高考,报考职业技术学院。
这不是个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选择“回炉”读大专。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的招生计划显示,其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等专业,明确标注招生对象为本科生。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类专业的报名情况异常火爆,2024年就已经完成了招生计划。
为什么?
答案简单得有些残酷:为了找工作。
在就业市场持续低迷的当下,拥有一纸本科学历,远不如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技能来得实在。
一位职业院校的老师坦言:“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能进入对口企业,起薪普遍高于同期应届本科生。”
这听起来有些讽刺,却是赤裸裸的现实。
“本升专”早已不是新鲜事。
《南方周末》曾报道,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招收的本科生超过150人,他们大多是来考取心理咨询、营养健康管理等证书的。
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学生中,三成拥有本科以上学历。
青岛技师学院自2009年创办“大学生技师班”以来,每年都有大量本科生报名。
这些学生中,有人是厌倦了白领生活的枯燥与低薪,有人则是被现实狠狠教育后,决定换条路走。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用实际行动,对抗学历通胀带来的困境。
为什么大专生比本科生更好找工作?
大专教育更注重技能培养,专业设置直接对接市场需求。比如某职业院校的“多媒体制作专业”,直接命名为“××国际会议中心订单班”,学生一毕业就能进入合作企业工作。
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让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实现了无缝对接。
反观许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脱离实际,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学生毕业后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早已被市场淘汰。
更重要的是,制造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根据人社部数据,2021年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中,38.7%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进厂?
“收入低、不自由”是主要原因。
有工厂老板吐槽:“年轻人出去买瓶水,人就不见了。”
这不是笑话,而是现状。
许多年轻人寒窗苦读十余年,为的是摆脱父辈的命运,进入光鲜亮丽的写字楼,而不是回到车间流水线。
但当他们发现,本科学历并不能保证他们实现阶级跨越时,妥协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职业院校的逆袭:务实胜过虚荣
没有名校光环,没有排名压力,职业院校的唯一目标就是:让学生就业。
为了生存,它们必须比本科院校更贴近市场、更懂企业需求。
它们不会高谈“大学精神”,也不会沉迷于各种排名游戏,而是埋头苦干,做着许多本科院校看不上的“脏活累活”:联系企业、拉赞助、建实训基地、送学生实习……
这种务实,恰恰击中了当下就业市场的痛点。
相比之下,许多本科院校依然活在象牙塔里。
它们不担心生源,不在乎就业率,甚至不屑于与企业“厮混”在一起。
它们忙着发论文、申项目、搞排名,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一位大学生在知乎上吐槽:“我们学校还在用20年前的教材,老师讲的案例都是上个世纪的。”
这样的教育,如何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本升专”现象的兴起,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当头棒喝。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为了虚荣,而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就业。
当大学还在为各种指标沾沾自喜时,职业院校已经用最朴实的逻辑赢得了市场:我能让学生找到工作。
这不是教育的倒退,而是理性的回归。
“本升专”不是万能药,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路:教育应该更加多元化、实用化。
对于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比盲目追求学历更重要。
对于学校来说,贴近市场、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比追求排名更实在。
对于社会来说,打破学历崇拜,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才是长远之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