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江市东兴区的特色道地药材,“内江天冬”以其独有的清甜口感享誉全国,被誉为“甜天冬”。它不仅在医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更凭借卓越的食用价值赢得市场青睐。
近年来,东兴区紧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与四川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双重机遇,以道地药材内江天冬为主导,全力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小天冬撬动大健康大产业
夏末秋初,暑热渐消,东兴区各天冬种植基地进入管护关键期,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的身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顺河镇花祠村天冬种植基地,连片的天冬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今年天冬长势好,9月就能采收,预计亩产可达8000斤,亩产值约3万元。”花祠村党总支书记刘高满脸笑意,“天冬市场价值高,村民种植积极性都特别足。”
据悉,花祠村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种植天冬2000余亩,并配套机械化生产体系,已成为东兴区天冬产业核心区。放眼全区,像这样的天冬种植基地已有50余个,带动50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天冬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的同时,产品研发也按下“加速键”。“内江天冬是四川86种道地药材之一,以块根入药,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东兴区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东兴区与5家企业合作,新开发出天冬饼干、天冬银耳羹等10余款产品,上市后迅速赢得消费者喜爱。
同时,东兴区积极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深入开展天冬“药食同源”研究与精深加工实验,成功研发天冬膏、天冬粉、天冬饮品等40余个大健康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3000多万元。
为守护“内江天冬”品质,东兴区还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内江市农科院等院校深度合作,搭建起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内江产业技术分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围绕天冬良种繁育规范、种子种苗标准、商品规格、抗衰老研究等方向,开展20余项科研合作,成功培育出省内首个天冬新品种“川冬1号”。
今年,“内江天冬”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第一批特质农品,并获得15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为产业发展再添助力。
“接下来,我们将紧扣产业需求,从多维度推动天冬产业高质量发展。”东兴区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副主任罗皓表示,种植销售端将推广“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组织技术团队下沉田间指导;加工环节将加快初加工厂建设与新设备调试;科研转化上会深化院所合作,加速专利成果验收与新品研发;文旅推广方面则会设计天冬主题旅游线路、打造中医药特色示范学校、组建专业宣传队伍,全方位推动天冬产业创新突破。
枳壳丰产助力乡村振兴
在东兴区石子镇七星村,4500亩枳壳树枝繁叶茂、翠绿挺拔,饱满的青果挂满枝头,远远望去,宛如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海洋。不久前,这片枳壳基地迎来丰收季,处处洋溢着喜悦。
“今年的枳壳个头匀称、品质上乘,采收的鲜果预计有2400多吨。”东兴区方文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霆伟站在田埂上,望着硕果累累的果园,笑容满面。他介绍,近年来合作社始终坚持科学种植,定期对枳壳树进行修剪、施肥,并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从源头保障果实品质。
在专合社枳壳加工现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一袋袋新鲜枳壳倒入切割机,另一边的工人则将切好的枳壳整齐铺在烘干架上,随后送入烘干房加工。“2400多吨鲜果烘干后,预计能产出300多吨干货,目前干货市场价约20元/公斤,仅干货产值就有600多万元。”余霆伟算起“经济账”,“除此之外,我们还采收了30多吨枳实,按40元/公斤计算,枳实产值达120万元,两项相加,今年基地总产值预计突破700万元。”
据了解,每年枳壳采收季从7月持续至8月,期间每天需200多名工人参与采收、加工;加上前期日常管护,基地一年用工量可达2.4万人次,仅工费支出就有150多万元。“这些岗位优先面向周边村民开放,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余霆伟说,这一举措既解决了农户就业难题,也为基地稳定采收提供了人力保障。
同时,合作社注重产业链延伸,已与多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确保枳壳产品及时销售、高效转化。通过深加工,枳壳被制成多种中药制剂和保健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石子镇紧扣中药材市场需求,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枳壳等特色中药材产业,逐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格局,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百年黄精引领增收致富路
在川南腹地的东兴区永福镇鲤鱼塘村,典型的丘陵地貌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且民间种植黄精、天冬、白芷等中药材的历史已逾百年,发展黄精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该村依托这一独特的生态与产业优势,统筹资金与技术,推动黄精产业向规模化、链条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特色道路。
走进鲤鱼塘村黄精种植基地,绿油油的黄精错落分布在田间,叶片舒展、长势茁壮,村党总支书记杨鑫华看着眼前的景象,满心欢喜。“为了把黄精产业做起来,我们村成立了东兴区盛歌种植专业合作社,围绕黄精构建起一体化产业链,涵盖规范化种植、中药材初加工、药食同源类食品开发、加工及销售等环节。”杨鑫华介绍,目前全村已稳定发展黄精种植1400余亩。
经过3年精心管护,今年年底,这批黄精将迎来收获。“预计亩产可达5000斤以上,亩产值约3万元,扣除种苗、肥料、人工等1万元综合成本后,每亩净利润约2万元,上千亩黄精园区总产值有望突破3000万元。”杨鑫华算了一笔“丰收账”。
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鲤鱼塘村还联合投资建成永福镇中药材粗加工中心,可对黄精、天冬、白芷、枳壳等中药材进行筛选、烘干、分级、切片等粗加工处理,让药材以更高价值进入市场。
与此同时,该村积极推进黄精产品多元化与品牌化建设,已开发出黄精茶、黄精果脯、黄精挂面、黄精酒等系列产品,精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黄精产业的带动下,鲤鱼塘村中药材种植规模持续扩大,目前还发展天冬700余亩、黄蜀葵200余亩,辐射带动50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园区项目。据测算,在中药材采挖期,该村每年集体经济收益有望增加至100万元。昔日的丘陵小村,正凭借蓬勃发展的中药材产业,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稳步增长,“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不断完善,如今,以天冬产业为主导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正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
立足发展机遇,东兴区将紧紧把握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产业的政策红利,主动对接并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局,持续聚焦天冬产业提质扩能,全力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向着打造百亿级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目标坚定迈进。(谭琦琪)
(责编:袁菡苓、薛育建)
相关知识
“AI+医疗”驶入发展快车道
医疗AI驶入快车道,一文盘点国内“AI+医疗”代表企业
我市花茶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 内江市东兴区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开街
广东江门: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
浙江丽水:上半年中医药大健康类固定资产投资额53.23亿元,着力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
瞄准“百亿级”,丽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在成长
中机院:国内外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根植生态优势 加快集聚发展 丽水发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
热销海外!抚州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网址: 内江市东兴区:百亿产业亮点纷呈 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43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