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特种航空材料绿色制造与健康监测团队简介

特种航空材料绿色制造与健康监测团队简介

一、科研人员:

    团队负责人:刘洪丽

    团队成员:王轩、邓云飞、张天刚、张志强、王绍权、褚鹏、胡晨曦、刘祥

二、创新团队(筹备)

    负责人刘洪丽介绍:

刘洪丽,女,197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航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蓝天学者”特聘教授。天津市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天津市教学团队负责人,天津市高校创新团队负责人,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特陶分会理事,天津市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天津绿色建材产业联盟秘书长,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05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曾荣获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入选黑龙江省“新世纪”优秀人才,佳木斯市共青团“五四青年”称号。

近年来主要在特种航空材料绿色制造与健康智能监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主持中央军委特区创新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星火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主持多项横向课题。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1部。

    团队介绍:

特种航空材料绿色制造与健康监测创新团队精准谋划突破绿色航空科技创新难点、精准发力弥补绿色航空科技创新短板,瞄准民航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要求和国际前瞻技术需求,着力开展特种航空材料与绿色制造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以及特种航空材料在全寿命周期的健康监测研究,形成系统技术监测方案,保证材料服役过程的安全使用,为绿色航空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方向有超高温防/隔热材料及热防护、特种航空材料轻量化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特种航空材料健康监测技术及基因工程、绿色能源动力系统关键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等。

创新团队由中国民航大学蓝天学者特聘教授刘洪丽担任带头人,成员由我校15名科研骨干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专业背景涉及材料学、材料加工、机械制造、结构力学以及飞行器设计等;团队大部分年龄都在40岁以下,是一支充满正能量、朝气蓬勃的青年队伍。

三、科研平台

特种航空材料绿色制造与健康监测团队依托的主要平台,以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市飞机维修与民航地面特种设备技术工程中心、民航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民航机务维修工程科研基地和中国民航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基地为依托,设立4个实验室:

(1)先进防隔热材料设计及制备实验室

(2)特种航空材料轻量化实验室

(3)特种航空材料健康监测技术及基因工程研究室

(4)绿色能源材料实验室

    研究方向与内容:

本创新团队精准谋划突破绿色航空科技创新难点、精准发力弥补绿色航空科技创新短板,瞄准民航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要求和特种航空材料的前瞻需求,着力开展特种航空材料与绿色制造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同时开展特种航空材料在全寿命周期的健康监测研究,形成系统技术监测方案,保证材料服役过程的安全使用,为绿色航空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目前,团队主要开展如下四个方向的研究。

1. 超高温防/隔热材料及热防护技术

本方向围绕飞行器热防护系统和防热材料开展研究工作,拓展现有热防护系统及相关热防护材料的耐极端环境能力、探索新的热防护材料体系,满足未来飞行器热防护系统的耐温性、耐久性和可靠性需求。重点开展极端环境高性能飞行传感、高温材料力学行为、新型热防护技术等方向研究,针对未来的航空发动机对热端关键部件在超高温和复杂载荷条件下长期可靠使用的重大需求,积极研发先进超高温防/隔热材料及热防护技术。

2. 特种航空材料轻量化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

本方向针对航空领域绿色加工与双碳目标,拟开展先进航空材料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开发更轻、更坚固、更低碳的材料及部件的智能工艺设计与制造方法,提升飞机部件设计自由度,降低成本,探究特种航空材料智能制造工艺的新方法与新工艺。主要开展轻量化点阵+蒙皮整体结构等舵翼产品,其较传统实心结构和骨架蒙皮结构舵翼可减重10%-60%,可自由调节优化舵翼的质心,提升产品综合性能,且制造工序简化,综合成本降低,推动未来舵翼类产品轻量化发展。

3. 特种航空材料健康监测技术及基因工程

针对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健康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新型航空材料健康监测技术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损伤监测中的应用。具体包括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与特性、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的损伤类型、先进纳米传感器与监测技术以及健康监测技术在复合材料各类损伤监测中的应用等。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高通量设计方法、高通量制备与检测方法,发展基于全寿命周期材料健康基因工程技术及与优化方法,加速构建新型材料设计准则,实现高性能材料的设计、制备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

4. 绿色能源动力系统关键材料及工程应用

围绕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绿色高性能的储能材料。重点紧密结合高密度储氢碳基气凝胶等新型高性能材料,探究超高储氢能力气凝胶新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对储氢量、体积储氢密度、放氢温度、循环寿命等多个储氢参数进行重点攻关。建立储氢机理-储氢材料设计-储氢材料制备工艺等一系列研究与开发。发展高能最密度、高效率和安全的储氢材料和氢储运技术。

相关知识

结构健康监测与预测研究中心团队
浙大智造的“贴心宝贝”在太空随时监测航天员身体健康
绿色建筑材料简介
体育“智”造耀太空 航天员太空开练——太空健身器材中国制造纪实
湖南“绿色账本”丨威胜集团:以“智”节制,动态监测交出“碳账单”
太空做“彩超”!哈工大技术助力监测和保障航天员健康
科学网—人民大学汪毅团队综述文章:柔性可穿戴设备在航天员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室内空气质量与绿色装饰材料研究
太空环境监测与控制
装修材料的绿色环保与健康安全

网址: 特种航空材料绿色制造与健康监测团队简介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58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