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她”视角:青年导演镜头下的女性意识

“她”视角:青年导演镜头下的女性意识

近期,以女性为主题的纪录片《女她》《她在家》陆续在妇女节前后上线,聚焦都市单身女性的《“炼”爱》也即将登上大银幕与观众见面。如此高密度的作品输出展示了青年导演对女性题材的关注。 当下,女性的情感需求、身体保护、家庭分工等议题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编织女性意识的女性纪录片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推动两性关系健康发展上的重要性。

美国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者凯特·米利特

社会学家李银河将女性主义归纳为“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女性纪录片就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出现并发展的。学界关于女性纪录片的定义尚无定论,借用女性电影的概念,金丹元认为,女性主义电影指的是“能够站在女性的立场,或以女性的视角真实地反映她们的所思所想,她们的困惑与矛盾,抗争与妥协,她们的存在方式,她们的苦闷与希望,并且能够反映出特定时代、特殊环境中各种不同女性的共性需要”的电影。 因此,女性纪录片则也可推导为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为叙事主体、关注女性生活与情感、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纪录片。因著有《性政治》而被称为“女性运动革命家”的凯特·米利特通过拍摄《三面夏娃》将其“政治化的性别”理论付诸电影实践,成为第一代女性主义纪录片作者。在我国,刘晓津受到吴文光《流浪北京》的影响,拍摄了《寻找眼镜蛇》,记录20世纪90年代4名北京女艺术家追求梦想的徘徊过程,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选择,开启了中国女性纪录片的大门。如今,女性议题逐渐公开化,女性纪录片不再是主流之外的自白或满足社会“窥探欲”的影像奇观,它拥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在叙事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他位视角”与“本位视角”

全方位描摹当代女子图鉴

01

与女性相关的纪录片大致可分为三类: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和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这三者既可能重合,也可能互斥,而在以女性主义为主题的纪录片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得最为明显。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纪录片更关注作为弱势群体的特殊女性,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是观察与被观察、研究与被研究的关系。随着大众性别意识逐渐增强,女性话题转变为公共议题,这种站在“他位视角”的拍摄方式开始产生更新与变化。

《女她》中的女性自白

《女她》和《“炼”爱》同样是将镜头对准数位女主人公,却在主题和风格上呈现出较大差异,这或许与导演的身份关系密切。《女她》的导演倪华轩在其微博中直言拍摄女性的原因是对另一种性别的陌生感和理解“人”的强烈欲望。作为男性导演,想要深挖女性拍摄对象的情感与思维是更为困难的,对于创作者来说需要跨越性别意识与立场的鸿沟,而对于被拍者则更需要袒露真心的勇气。为此,倪华轩导演采用了极简的采访形式,画面中除主人公以外只有黑色背景,导演自身也作为“不在场”的倾听者为被拍摄对象塑造了安全平等的对话语境,在这样的环境和引导下,镜头中的女性更容易揭开内心暗处的部分。影片中的反应和表达是她们的真情流露,但同时也暗含了导演的潜在意图和倾向性——即为脆弱而坚强的女性发声。

《“炼”爱》海报

与此相反,在《“炼”爱》几场点映之后,许多观众都反馈这是一部幽默的、令人发笑的严肃题材作品。 女性在婚恋市场上的困境被有过相似经历和心态的女导演展现出来,更像是一场诙谐的自嘲。片中的主人公也并没有像任何立场的主义者们希望的那样,完全妥协或完全反叛。影片给予了五位女主人公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对这种“野蛮生长”持开放与真实记录的态度。可能正如主创们所说,这五位女性身上都有董雪莹导演的影子,而作为与她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女性导演则更能明白女性个体身上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无论是黑暗里的自白还是争论中的呼号,都是当代女性内在与外显的真实样貌,作为“本位”的女性导演和作为“他者”的男性导演都开始以倾听和探讨的姿态为女性画像、为性别注解,这为纪录片多方位呈现女性生存状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可能性。

宏大叙事到个体呈现

对女性标签化的反拨

02

发展与演进的“女性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平等观念,正所谓“和而不同”,建立在性别绝对差异上的平等与对话是女性主义纪录片所要追求的目标。 为此,作为叙事主体的女性不应再是历史的补充者,更不是抽象的标签化形象,而需要对具体语境中的个体进行客观呈现。

三峡移民中的“钉子户”张秉爱

女性视角因其在情感的细腻度和丰沛度上十分突出,长久以来被当作观察社会的另一面镜子。《党的女儿》从女性党员出发激发民族情感,《秉爱》通过普通农妇的生活映射三峡移民背景下的社会变迁,都是以“小我”见“大我”的过程。 换句话说,这些女性题材作品是通过关注女性来关注她们背后的世界,尤其是在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历史书写中,弥补缺位了的女性声音。

《她在家》海报

而在今天,女性意识觉醒,作为个体的女性不再只充当群体的代言人,互联网给予女性表达与交流的空间,青年导演正是处于浪潮中的一代,他们将这种激荡在互联网内外的女性意识表现在作品当中,聚焦具体而现实的当代女性生活,传达她们的观念与想法。《她在家》是腾讯近期上线的系列纪录片,摄影师戴显婧因缘际会开始拍摄独立居住的女性,叙事从房间内展开,蔓延至女主人公生活的方方面面、边边角角。 导演不再执着于讲述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独居女性,而是更关注她们当下的内心活动和对社会变化的反应与思考。在刚刚上线的第一集里我们可以看到,准确把握住自媒体风口的“老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北京买了房,而面对短视频时代的飓风,她也依然充满随风而动的韧劲。一个小切口,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女性自媒体从业者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当代独立女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抛开了“凝视”与“奇观”,才是真正打开了通往女性世界的奇妙视野。

女性困境与社会议题

女性意识的自觉表达

03

纪录片中的女性意识既是女性主义发展的显性体现,同时也推动着这种意识形态的深化与普及。从拍摄作为弱势群体的特殊女性以获取社会关注,到如今聚焦普通个体来反映女性生存状态、激发大众思考,女性题材纪录片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表达的过程。

女性要从长期稳定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几乎都要经过世俗、反抗、回归三个过程,回归后的女性拥有了自我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权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近期上映的这三部作品几乎都对准了相似的主题,即成长、身体与婚恋,这或许是女性意识发展的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几大矛盾,因此也成为了大众最热衷讨论的问题。将女性困境直白袒露既是对根深蒂固的父权逻辑的反叛,但同时也并未摆脱父权逻辑,例如在女性纪录片大肆讨论“独立女性”的时候,却并没有“不婚独立男性”题材与之对标,由此可见,这类概念本身就建立在世俗观念之上,同时也为当下女性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同质性和局限性。

题材丰富的女性纪录片

历史的发展总是在自由与保守中摇摆,女性主义在当下或许需要用更大的力气才能跨越性别鸿沟,但另一方面,它的内部又产生出极端政治正确话语的迹象。总体来说,男女平权是大势所趋,却还不是既定现实。 因此,纪录片应秉持客观呈现的原则,将立场融入真实之中,拓展女性题材表达的边界,通过展现女性的千人千面、书写“她”力量,来成为女性甚至男性的当头棒喝,让社会的目光更多地放在唤醒女性自我的力量和自我尊严,放在推动女性的自我觉醒和集体解放上。

结语

04

数字媒体解构了身体与头脑的二元对立,为两性之间的平等对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可能性,弥散在整个互联网场域中的女性议题被青年导演们敏锐捕捉,为新时代女性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有女性主义理论者指出,在传统男权抽象的二元对立主客体话语体系中尝试建立主体性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女性本身就被僭越人性地排除出作为自觉自为主体的“人”外,女性“是被排除者”。 因此,女性若想获得个体的主体性身份,需反抗并超越这套话语体系,颠覆“男”“女”的二元对立,以个体多元的特性探索被性别、种族等身份禁锢的解放之路。女性题材纪录片既是勇于打破性别话语权不平等的大胆尝试,更体现出一种追求个体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徐忱卓.影视人类学视域下的女性主义纪录片文化意义探究[J].戏剧之家,2022(06):136-137.

[3]王平.具体语境中的差异性——21世纪华语女性纪录片中的“女性意识”读解[J].当代电影,2021(09):61-68.

[4]苏七七.边界与可能性——从2020IDF看女性主义纪录片的现状[J].戏剧与影视评论,2021(01):70-77.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往期回顾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李英杰 刘 畅 杜颍莹

编辑:岳冀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性爱女导演”黄真真与她的“六壮士”
贾玲现身刘德华演唱会,一身粉衣超减龄,路人镜头下她真的很瘦!
美学视角下女性体育文化的身体建构
林青霞十大经典角色:从琼瑶玉女到武侠女皇的银幕传奇
演员减肥上镜
女性角色审美观念演变
宝青坊主是下一部主角?《白蛇2》导演:要看观众是不是想看
2个视角,20分钟,360度,VR影片背后的秘密丨专访《时光投影里的秘密》导演姚婷婷
她是《如懿传》中的仪贵人,曾被换角色而受挫,如今演技大爆发!
非裔美国女性,办公室职员经理,穿着黄色衬衫,在镜头前带着健康美丽的微笑自信地矫正了她的眼镜。女孩有一

网址: “她”视角:青年导演镜头下的女性意识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63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