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心理健康科普
▣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简而言之,就是心理的各个层面以及活动过程都处于一种理想或常态,这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心智以及情感都能与他人的心理健康和谐共存,并努力达到个人心境的最佳状态。
▣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共同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包括:
拥有充足的安全感,确保自我价值的实现;
深入了解自己,并能客观评价自身能力;
设定切合实际的生活理想,既不过于理想化也不失实际;
保持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不脱离实际;
维护人格的完整与和谐,避免人格分裂;
善于从过往经验中汲取智慧,不断成长;
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
适度地表达情绪并有效控制情绪波动;
在遵守集体规范的同时,适度展现个人特质;
在不违反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合理满足个人基本需求。▣ 正常与异常心理状态的界定
由于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往往缺乏明确的分界,且异常心理的表现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判定个体的心理状态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准确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心理异常。
在探讨正常与异常心理状态的界定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复杂的议题。由于心理的正常与异常之间往往缺乏一条明确的界限,加之异常心理的表现会受到诸如个人经历、环境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体心理状态的判定变得尤为复杂。为了确保准确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心理异常,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深入的综合评估。
个体主观体验:个体自身的感觉和体验在判断心理状态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一个人感受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或是出现无缘由的不适感,甚至感到难以自控其行为,以至于需要外界的支持与协助时,这往往意味着他可能正面临心理问题。
观察者的视角:在判断个体心理状态时,观察者会依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或参照一般人对正常心理与异常行为的普遍认知,来评估他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通过这种方式,观察者可以得出被观察者心理状态是否正常或异常的结论。
社会适应能力:人们需要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塑造自己的角色行为,将个人的观念与行为融入社会规范之中,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然而,如果某人的心理或行为特征显著偏离社会公认的规范,无法适应社会的期望和要求,那么就可以判定其心理状态异常。
统计学标准:测量人群中某项心理特征的分布来确立。通常,测量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的心理特征呈中间状态,即常态分布。因此,处于中间位置的心理状态被视为正常,而显著偏离中间位置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 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自卑、焦虑、嫉妒、空虚、恐惧等心理问题。面对这些小困扰,我们可以尝试以下自我调适的方法来缓解情绪。
调整认知:通过重新审视和调整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认知,我们可以改变对心理问题的解读和反应。
转移注意力:当我们面临挫折、心理压力增大,或陷入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时,转移注意力成为缓解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建议我们选择诸如跑步、打球、散步、唱歌等活动,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情绪宣泄:当遭遇不愉快时,向家人、朋友敞开心扉倾诉,或是通过书信、电话、日记等方式表达内心的困扰,都是有效的情绪宣泄途径。
寻求心理咨询:在面临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寻求他人帮助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尤其推荐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会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通过专业方法和技巧,协助其维护和提升身心健康。
▣ 结语
在当今社会,拥有健康的心理已成为每个人成功成才的必备素质。我们的心理状态对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咨询误解并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与自我调节技巧指南
心理健康与自我调节方法指南.pptx
心理健康标准解析与自我调适技巧
心理健康自我调适:从标准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初三学生心理健康与情绪调节自我鉴定标准.docx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自我调适技巧分析
如何进行心理疏导和调节?青少年自我调节指南
浅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节
身体健康金标准:指标与建议全指南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心理调节
网址: 心理健康标准与自我调节全指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6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