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三焦

三焦

三焦,①六腑之一。又名外腑、孤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分上焦、中焦、下焦。从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以病理生理言,还包括部位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从功能而言,《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主要指心肺的输布功能),“中焦如沤”(指脾胃的消化传输功能),“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排尿功能,并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这些功能实际上就是体内脏腑气化功能的综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纳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营养,排泄废料。三焦的“焦”字有“热”的含义,这种热来源于命门之火,是通过气化的作用来体现的。至于三焦的实体,至今未有定论。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

②温病学的辨证纲领。《温病条辨》:“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

③推拿部位名。用于治疗心气冷痛等症。《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谓位于总筋穴与天河水穴之间,《小儿推拿广意》谓位于无名指中节的腹面,《幼科铁镜》谓位于中指中节的腹面,《推拿仙术》谓位于中指指骨近端的腹面。

三焦

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称,作为六腑之一,并叙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由于《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的论述不够明确,而且《难经》的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又提出了三焦“有名无形”之说,遂导致后世医家争论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有无实质形态的问题。此外,近来有人根据三焦概念应用的广泛性,而提出“脏腑三焦”、“部位三焦”、“经脉三焦”、“辨证三焦”之说。

三焦与心包络有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

《黄帝内经》:三焦中的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肾脏。  

三焦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

自《难经.二十五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论点之后,引起后世不少医家之争论,归纳起来,即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

(1)关于三焦有名有形说《灵枢》最早认为三焦“有名有形”,如《灵枢.论勇》说:“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灵枢.本脏》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府皆为阳。”《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世一些医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说法。如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章璜在《图书编.三焦有形考》中说:“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张介宾认为三焦是躯体之内,包罗诸脏的一腔之大腑。他在《类经.藏象类》中说:“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清.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观点的学者,对三焦形质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认为三焦是淋巴系统、网油、胰腺、神经系统等。如陆渊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影响,根据“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认为三焦是人体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由此进而发展到全身淋巴系统。张锡纯认为三焦是网油。赵隶华等依据古人解剖中无“胰腺”一词,从《难经.四十二难》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陈无择的“在脐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论说,根据胰腺的现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约如手掌大,结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认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亦有人根据“三焦与命门相为表里”之说,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经”、“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等等。

上述所指的形质,尚不能完全解释三焦运行元气、运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故难圆其说。

(2)关于三焦有名无形说三焦“有名无形”之论,始于《难经》。《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三十八难》亦谓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自此以后,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说:“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其有名而无形者也。”唐.孙思邈亦谓三焦有名无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中说:“夫三焦者,一名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元.滑寿的《难经本义》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明.李梴的《医学入门.卷之一.脏腑条分》说:“三焦,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近代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中亦说三焦“有名无形”。以上诸家论说,皆承《难经》“有名无形”之说。

三焦有形、无形之说,皆有据有理,其对三焦实质的研究有所裨益。然而三焦形名,千年争论,孰是孰非,尚无定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各有偏颇之处,难能全面。诚如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辩三焦》中所说:“有形、无形皆是也,但各偏执一见,而不能通贯耳!”唐.刘禹锡说:“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亦有人认为三焦是“非若五脏之形各自成体,故不得定其象。”清.喻昌在《医门法律.论三焦》中亦说:“所谓形者,非谓脏腑外别生一物,不过指其所而为形耳。”故近来有人提出:三焦无形,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没有形质的意思。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但此形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脏器组织,而是对一些脏器组织及其功能的概括。即是所谓“无常形”、“不得定其象”、“指其所而为形”、“道是无形实有形”之意。  

三焦部位及脏腑划分

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如何划分人体三个区域及其所辖内脏器官,也存有不同观点。

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东医宝鉴.内景篇.三焦腑》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近年的一些期刊文献及中医教材也沿用此观点。但根据《灵枢.胀论》所说的“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的论述,以及临床对三焦部位概念的具体运用而言,拟不将头面、四肢归属于三焦部位为妥。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两种说法。肝属中焦说的如:《灵枢.胀论》指出“肝大”、“肝偏倾”、“胁下痛”,肝居胁里,当位于中焦。《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明确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从部位划分而言,肝归属于中焦。肝属下焦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主肝肾病候也”,对其治疗,“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至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症,归于下焦的病变范围后,则肝属下焦又成为辨证概念,现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因此,肝属下焦之说,主要是辨证上的概念,不是说肝位于脐下。  

三焦的功能

(1)三焦总的功能

①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②运行水谷《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③运行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2)三焦的各别功能三焦的各别功能,是说三焦除了运行元气、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外,上、中、下三焦还有各自的功能特点。

①上焦如雾根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此外,《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②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③下焦如渎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对下焦主“分别清浊”,有不同的认识:

一是就肾与膀胱的功能而言,水液在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下,有用的水液(清者),固摄于体内,无用的水液(浊者),成为小便而排出体外。此清、浊,指有用水液与无用水液。故《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所谓“如渎”,是形容下焦肾与膀胱排泄水液作用,犹如疏通沟渠,使水浊不断外流的状态。即是肾与膀胱的生成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二是就大小肠的功能而言,水谷通过小肠的化物、泌别与大肠的传导、变化,将精微物质(包括水液)吸收,糟粕形成大便而排出体外。此清、浊,是指精微与糟粕。

三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下焦使水谷“成糟粕”,“下于大肠”,“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以及《难经.三十一难》所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认为清与浊相对而言,清指小便,浊指大便,皆为糟粕。  

关于三焦形质的探讨

对于三焦的有形与无形之说,已见前述。对三焦形质的探讨,现代有人根据三焦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生理功能,结合对三焦形体的认识,提出不同见解,主要有:

(1)三焦与淋巴系统密切相关

认为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类似水道出焉,因此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2)三焦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认为三焦与命门元气的运行相关,“命门为并列于脊柱二侧之交感神经节,三焦为交感神经互相连络之脊神经。”更有人认为三焦为整个“植物神经”。

(3)三焦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和《难经.三十一难》三焦为“水谷之道路”的论述,将六腑合而为一,并以三焦代替之,认为三焦是指消化系统的生理作用。

(4)三焦为整个代谢系统认为三焦气化是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在体内进行腐熟、消化并吸收;第二阶段是被吸收的精微物质,化为精、气、血、津液,在体内运输、被利用及相互转化;第三阶段是机体将利用后的浊气、浊液等糟粕排出体外。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分别概括物质代谢三阶段的不同特征。也有人认为三焦是“机体体液平衡调节系统”。还有人认为三焦“包括循环、呼吸、消化、排泄诸器官的功能”。还把三焦的三个部分作了分工,“上焦为血循环,中焦为淋巴系,下焦为排泄系”。

此外,还有人从形体方面来探讨三焦的实质,主要有:脂膜说、组织间隙说、胸腹腔说、胰腺说等。

从形态与功能方面来探讨三焦实质,决不能脱离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推理,因而其基本理论总的来说,主要是抽象概念。中医学术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上虽然不断地充实丰富,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免会产生庞杂,或众说纷纭。对于三焦,不能脱离五脏六腑的整体来谈三焦有形无形,也不能以西医学的生理解剖知识来臆测三焦实质。如果那样的话,则是毫无意义的,也无助于探索和把握三焦在生理、病理学上的实际意义。

就形而言,五脏六腑是有形还是无形?以心肾为例,主藏神的心,既不是解剖学中的心脏,又不能笼统地说心就是脑;主生殖的肾,也不是解剖学中的肾脏。古人所说的“有名有形”的脏腑,如果以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的观点来对号,那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医脏腑的实质,也不可能找准每个内脏的形体。因此,脏腑都可以看成是无形的,况且三焦腑,说它有形还不如说它无形比较确切一些。中医学中的脏腑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推断出来的,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任何一个脏腑都不会恰好是西医学中的某一个脏器,或者是某一个生理解剖系统。三焦也不例外,只是从表面上看它指不出一个现成的同名脏器,而显得特殊,其实应当是中医学整个脏腑学说中的一部分。为此有人认为:若三焦是无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为无形,这是藏象理论特点所决定的;若三焦是有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当有形,其有形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实体,而不是西医学某一个同名脏器。

古代医家详于脏腑功能的论述,而略于脏腑形态的研究。所以,单纯追求西医的形态学与中医理论的汇通,这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不能获得成功的。对中医脏腑理论的研究,应当以临床实践为基础,遵循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以冀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医特色的脏象体系。

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 三焦

中医百科

基础 阴阳 五行 五运六气脏象

五脏

心、肝、脾、肺、肾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女子胞

血气精神 精 气 血 津液经络

经脉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筋

络脉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穴位 人体穴位图 互动穴位图 十四经穴 标准穴位表体质

体质

病因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疠气 温邪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血失常 津液失常

四诊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脉象) 《中医诊断学》

辨证论治

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 论治

治则治法

治则(三因制宜) 治法(中药、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气功、食疗) 内治法(八法) 外治法

病症

时病 杂病 妇科 产科 外科 伤科 耳鼻咽喉科 眼科

中药

中药列表 中药图典 中药方剂列表 性味(四气、五味) 归经 中药配伍(七情、十九畏、十八反) 中成药 《本草纲目》 《神农本草经》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学》

针灸

针法(九针、晕针) 灸法 《针灸学》 《中医刺灸》

电子书

700本中医电子书 经典中医古籍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其它

中医史 医学名人 中医院列表 医学视频

相关知识

三焦
一味药通畅三焦,通畅三焦之气的方子有哪些?
三焦不通,湿热难除!中医教你打通三焦,湿热无踪
三焦不通可以刮痧吗?疏通三焦可以用刮痧的方式调理吗
高三学生焦虑怎么办?
针灸三焦的作用与功效
焦虑怎么治疗?教你三步缓解焦虑烦恼
焦虑症治疗方法 三大方法可缓解焦虑症
焦虑症最怕三个按摩
三大创新,聚焦私密健康

网址: 三焦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7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