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生二胎妈妈有哪些事情需要注意?医学专家给出建议,这些要早知道

生二胎妈妈有哪些事情需要注意?医学专家给出建议,这些要早知道

编 辑:柔山

审 核:许百万

“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不少的家庭都加入了备战二胎的行列,把生二胎也看作是“甜蜜的负担”。

可生娃、养娃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养两个孩子更是一道难题,多一个孩子可不是家中添一双碗筷的事情,是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的。

家长们做好了迎接第二个宝宝的准备了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何以为家》这部电影,看完以后心情很复杂。

“你的孩子没刚出生就死了,连番茄酱都有它的生产日期,而你的孩子却没有”,在电影院里,被这句话彻底击碎了内心。

电影刻画的十分现实,每个人都有生育的权力,但家长们是否准备好了迎接这个独立的个体?

要问小编喜不喜欢孩子?喜欢。但若是问要不要生,还要考虑,尤其是现在这个二胎时代,要考虑的就更多了。

想生二胎,最好考虑好这几件事

带孩子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个很现实的一个问题,生了二胎宝宝谁来带?有的父母会选择自己带,那么可能就会面临父母其中一个无法兼顾工作导致失业的问题。

有的选择让自己的妈妈或者婆婆带,相信这种是不少家庭的选择,但是否考虑到了隔代教育的问题呢?

长辈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习惯、想法、认知都是存在差异的。

还有一些家庭选择给给孩子请个保姆,但保姆的选择又成为了一个难题,不乏看到一些保姆虐待孩子的新闻,还是会各种的不放心。

另一半很关键都说有个好的另一半很关键,的确不假。如果他总是做一个“甩手掌柜”,那就值得考虑了。这个时候,还是坚持要生二胎的妈妈,可能以后辛苦的还会是自己。

相反如果另一半很体贴,明白什么是付出,并给出关心与陪伴,那么选择再生一个也是值得的。

家庭的经济条件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若要二胎,经济条件也是要考虑进去的。从怀孕到生产,养育第二个宝宝等等,在经济上也是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如果本身家庭条件就不是很好,那么选择生二胎反倒会加重这个家庭的负担。当然了,如果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可能就不会被考虑进去了。

陪伴很重要对于孩子来说,再多的礼物都比不上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与关爱。

因为父母给孩子的陪伴和长辈们还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对待事情会有自己的理解与认知。

当父母的陪伴少了,就会慢慢地在孩子心里种下一粒种子。

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准备要二胎,这件事还是需要告知孩子的,征求他们的意见,且要和孩子进行充分沟通,让他(她)们感觉受到尊重。

而且父母也要注意了,以后面对两个小宝宝,可不能偏心哦,不然孩子虽然嘴上不讲,心里也是会不舒服的。

想要生二胎,妈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孕前3个月服用叶酸

美国的疾病防控中心曾指出,女性应在受孕前的3个月就要开始服用叶酸了,一般是孕前3个月至孕后3个月,这个时间段,都是要正确的去补充叶酸的。

医学专家推荐备孕期女性每日补充叶酸含量在0.4-0.8mg左右,可更有效预防宝宝出现多种出生缺陷。

含有叶酸的食物其实也是蛮多的,比如动物的肝脏,豆类、黑瓜子等。

每100g的猪肝就含有425.1微克的叶酸;每100克黄豆中叶酸含量为181.1微克;每100克西瓜子(黑色)。

科学正确的饮食

从夫妻双方备孕那一刻开始,就要在饮食就要有所关注,要保证身体的各项营养物质吸收正常,这样才有利于养出健康的体魄。

健康的生活方式

双方都有做到戒烟戒酒,减少咖啡因的饮用,并且还要合理规划作息时间,不要再整天对着手机打游戏啦。

同时还要加强运动,适当的正确运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对后续的怀孕和分娩都是有一定的助力作用的。

药物服用需谨慎

如果已经打算好要二胎宝宝了,那么在备孕前的6个月就不要再服用些有不确定性作用的药物了,如果在备孕期间生病了,也不要随便用药。

可以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服药,这样也能降低因服药因素而给胎儿带来风险的几率。

【写在最后】

最后小编想要说的呢就是,不管是几个孩子,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让宝贝们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这才是每位父母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留言板】

各位宝妈们家中都是几个小宝宝呢?二胎妈妈有什么故事想要分享,欢迎给小编留言。

相关知识

生二胎妈妈有哪些事情需要注意?二胎需要注意事项和细节解析!
【育儿科普】要生二胎的妈妈们需要知道这些注意事项
生二胎注意事项有哪些 生二胎这六点要注意
二胎时代,不同情况的二胎妈妈各需要注意什么?“大纲”供参
头胎剖腹产的宝妈二胎能顺产吗?这些事项需注意
生二胎注意事项有哪些
生二胎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二胎宝妈需要了解那些知识
科学胎教需要关注哪些事情
​生二胎注意事项 生二胎要注意什么

网址: 生二胎妈妈有哪些事情需要注意?医学专家给出建议,这些要早知道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7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