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酵解,也被称为glycolysis,是葡萄糖在细胞质中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它是多数生物进行葡萄糖有氧氧化的预备步骤。在糖酵解的过程中,每一分子葡萄糖的分解都会产生两分子丙酮酸和两分子ATP,从而为细胞提供所需的能量。整个糖酵解过程由十步酶催化反应组成,其中三步反应是不可逆的,分别由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这三种限速酶催化。值得注意的是,磷酸果糖激酶-1(PFK-1)在这三个限速酶中具有最低的催化效率,因此它成为了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调节点。
当生物体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时,由于能量需求增加,糖酵解的速度会加快。尽管呼吸和循环系统会加速以提供更多的氧,但这种需求往往仍然无法得到满足,肌肉会进入相对缺氧的状态。此时,糖酵解就成为了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此外,糖酵解也是成熟红细胞获取能量的唯一方式,同时对于神经、白细胞、骨髓等组织细胞而言,在有氧环境下,它也是获取部分能量的有效方式。
糖酵解过程起始于葡萄糖的分解,生成丙酮酸,并由10步酶催化反应组成。以下是这些反应的详细步骤:
葡萄糖磷酸化:在己糖激酶的催化下,葡萄糖的C6位置被磷酸化,从而形成6-磷酸葡萄糖。这一反应需要Mg2+离子作为辅助因子,并消耗一分子ATP,是不可逆反应。
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磷酸己糖异构酶负责将6-磷酸葡萄糖异构转化为6-磷酸果糖,这是一个醛糖-酮糖的同分异构化反应,同时需要Mg2+离子参与,但该反应是可逆的。
6-磷酸果糖磷酸化:磷酸果糖激酶进一步催化6-磷酸果糖的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并消耗第二个ATP分子。
1,6-二磷酸果糖裂解:在醛缩酶的作用下,1,6-二磷酸果糖C3和C4之间的键断裂,生成一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一分子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羟丙酮的转换:为了进行下一步反应,磷酸二羟丙酮需要在丙糖磷酸异构酶的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
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催化下,3-磷酸甘油醛与NAD+和H3P04发生氧化反应,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这是酵解过程中唯一的氧化步骤。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激酶将1,3-二磷酸甘油酸的高能磷酰基转移给ADP,从而形成ATP和3-磷酸甘油酸。
甘油酸-3-磷酸转变为甘油酸-2-磷酸:通过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催化,甘油酸-3-磷酸分子中的C3磷酸基团被转移到C2上,生成甘油酸-2-磷酸,此过程需要Mg2+离子参与。
甘油酸-2-磷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烯醇化酶的作用下,甘油酸-2-磷酸经历脱水反应,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这是糖酵解途径中产生的第二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10)丙酮酸的生成:丙酮酸激酶负责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分子中的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从而生成ATP。这一反应是糖酵解途径中的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涉及Mg2+和K+离子的参与,且为不可逆反应,最终生成丙酮酸。
经过糖酵解过程,产生的丙酮酸在生物体内会依据不同生物种属及供氧条件,选择不同的代谢路径。例如,在无氧且肌肉强烈收缩的环境下,丙酮酸会被还原成乳酸;而在众多微生物中,它则可能被分解为乙醇或乙酸等物质。相反,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会经过氧化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丙酮酸在生物体内的进一步代谢途径因条件而异。在缺氧且肌肉强烈收缩时,丙酮酸会被还原成乳酸;而在有氧环境下,则会经过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此外,丙酮酸的代谢还与肿瘤增殖密切相关。在正常细胞中,葡萄糖会维持平衡状态,但在缺氧时,葡萄糖会转化为丙酮酸,进而转变为乳酸。当氧含量正常时,丙酮酸会进入三羧酸(TCA)循环。然而,肿瘤细胞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即使在氧含量充足的情况下,它们也会持续摄取葡萄糖并积累乳酸。这是由于肿瘤细胞主要依赖糖酵解来获取能量,这种代谢方式被称为Warburg效应。
Warburg效应标志着肿瘤细胞对葡萄糖利用方式的转变,由氧化磷酸化转变为糖酵解。这种转变被认为是肿瘤的一大特征,并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肿瘤微环境的压力和基因的改变等。肿瘤细胞糖酵解的增强主要归因于糖酵解关键酶的表达或活性增强。近年来,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抑制这些关键酶的活性来开发靶向治疗肿瘤的方法。一些研究显示,这种策略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甚至杀伤肿瘤细胞。因此,已糖激酶2(HK2)、磷酸果糖酶(PFK)、M2型丙酮酸激酶(PKM2)等糖酵解关键酶已成为肿瘤研究的重点对象。它们表达与活性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肿瘤的糖酵解过程和增殖速度。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糖酵解的过程
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糖酵解过程
糖酵解反应过程
糖酵解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糖酵解的终产物是什么。
酸奶发酵过程全解析
糖酵解与有氧呼吸的详细过程探析
糖酵解的过程(11页)
下列关于糖酵解过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糖酵解过程的两个阶段
网址: 深入解析生物体中的糖酵解过程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75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