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疼痛管理服务应向“新细优”发展

疼痛管理服务应向“新细优”发展

10月19日,2024年世界镇痛日发布会暨疼痛医学周学术活动在京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400名疼痛学专家齐聚一堂,开展系列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指出,近年来,疼痛学科发展迅速,诊疗能力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接下来要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趋势,直面新需求、迎接新挑战,提供更精准、有针对性的诊疗服务,积极推动疼痛性疾病的全流程管理。

新挑战:慢性疼痛趋增

  统计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且每年仍在快速增长。2023年,我国慢性疼痛相关疾病住院患者多达2615万例,仅疼痛科收治的患者就增加了35.1%。

  “慢性疼痛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导致机体功能长期下降,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在会上指出,目前,慢性疼痛已纳入慢病管理,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慢性疼痛防治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慢性疼痛性疾病全程管理,加强慢性疼痛的早防、早诊、早治,使“无痛中国”真正落地。

细辨别:关注性别差异

  在此次大会上,我国疼痛医学奠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指出,慢性疼痛的产生、发展存在性别差异,这与不同性别间性激素水平、内源性镇痛系统,以及大脑结构、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也与不同性别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要注重发现、关注这种差异,给予临床诊疗更多提示和指导。

  会上,不少专家表示,从临床接诊情况来看,疼痛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调查显示,2023年,全国多地疼痛科收治的患者中,女性较男性更多,占比达59.6%。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表示,疼痛的性别差异要求疼痛科医生提升治疗的个体化水平,用药更加有针对性,更注重不同性别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诊疗效果的影响,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优服务:补齐基层短板

  数据显示,虽然疼痛科收治的患者逐年增加,但68.7%的患者在三级医院进行诊疗。单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为例,二级医院的治疗有效率比三级医院低11.6%。

  “必须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尤其是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疼痛的综合诊疗能力。”樊碧发表示,为此,大会上,一项旨在探索慢性疼痛网络建设相关政策体系、运行保障机制的“新时代中国慢性疼痛管理网络建设”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将开展覆盖全国7个区域的慢性疼痛网络搭建试点工作。“我们希望以县域医共体为基石、以政策体系建设研究为抓手,联合疼痛相关疾病领域专家,一起补齐疼痛诊疗服务的基层短板。”樊碧发说。

  此次大会由中国医学教育协会、中日友好医院等联合主办,同时在广东省深圳市开设中西医结合分会场。

相关知识

专家解读:疼痛诊疗迈向综合管理新阶段
关于印发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疼痛管理指南
华西医院的疼痛管理之道:医护一体
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和管理
疼痛管理
疼痛科准入申报和规范化管理制度
疼痛科
护航营商环境向优向好健康发展
向新发展,环保行业突围谋转型

网址: 疼痛管理服务应向“新细优”发展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8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