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区心理学:关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与帮助

社区心理学:关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与帮助

残疾人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存在着身心方面的残疾,他们面临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虽然其中一些杰出人物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心态,使健全人深受感动和激励,但是,再乐观的残疾人也需要健全人的关心和支持,包括心理上的帮助。而残疾人的生活、工作安排,多半要在社区解决。所以,了解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残疾人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常人为低,尤以敌对、强迫、偏执症状为重。由于身体缺陷的存在以及康复困难的事实,使得残疾人的自我概念以及情绪、行为等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容易把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苦恼都归结于残疾,产生自卑、无助情绪,渐渐失却与他人交流的兴趣和参与社会的热情,进而产生与外界环境的疏离,由不信任到猜疑,由猜疑到敌意。

所以,敌对、偏执、强迫对残疾人群体来说,它们是相互关联的症候群。由于身体或心智的残疾,残疾人不仅有更多的躯体痛苦,更有因为对躯体痛苦过度归因而造成的心理障碍。这种普遍存在的躯体心理症状会是残疾人更无力改善自身的“习得性无助”。

就婚姻状况而言,已婚者的敌对和恐惧情绪比未婚者低,有更高的亲和性和更强的安全感;而在强迫和抑郁方面,已婚者症状比未婚者严重,已婚者更易受一些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摆脱的消极观念的影响,较多地体验到苦闷的心境和悲观、失望的情绪。

另外,生活来源的差异也影响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残疾严重者一般伴随劳动能力的丧失,其心理机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福利可解决残疾人的生存问题,但光靠经济帮助是远远不够的,适当的能力所及的工作对残疾人而言,其意义往往超越了维持生计补贴家用的层面而具有积极的心理调节功能。

二.支持与帮助

残疾人需要社会支持,但他们一旦遇到问题往往不愿主动向外界倾诉和求助,显得非常被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社交面窄,社会活动少,社会关系松散,很少向家庭以外伸出援手,这会对他们的身体机能提高以及心理健康维护起到负面作用。

残疾人群是弱势群体,需要对他们予以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关注。充分了解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问题和缺陷,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需要促进残疾人对自己的认知,正视残疾给自己带来的病痛和烦恼,并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善自身;促进残疾人之间的正确认识,残疾人的处境地位相似,一旦打破自我封闭的壁垒,他们的沟通和互动将成为强大的支持力量;促进残疾人和正常人对彼此的正确认识,消除相互间的隔膜,达成理解和沟通,让双方真正意义上体会和践行人格平等。在具体方式上可考虑心理健康系列讲座、残疾人成长团体辅导等。

三.创设社会参与环境

要创设残疾人社会参与环境,提高残疾人的整体素质,充实残疾人的生活。残疾人不单单是受助者,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分类指导以及合理的安置,他们同样可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同样可以扮演助人者的社会角色。可以尝试以下途径拓展残疾人的生活空间。

1),学习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升残疾人的文化素质,知识多了,眼界开阔了,会给身心带来愉悦,也能提升自信心。

2),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工作提高生活充实感和幸福感,工作收入可能数目不多,但能缓解生活压力,摆脱无能阴影,是自立的标志。

3).扬长避短,让残疾人加入社区管理和志愿服务的行列,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通过助人,残疾者能重新找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发挥潜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社会生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结语:社区应发挥其独特作用为残疾人服务,通过不同程度地扩大残疾人与社会的接触面,引导残疾人走出自卑的怪圈,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实践生命的关照,活出生命的精彩。

相关知识

关于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健康服务工作的意见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
江苏无锡新吴区残联创新工作:心理疏导助残暖心
中国残联 民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关于印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标准》的通知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残疾人 社区康复发展研究
离石区残联:残疾人精准康复体检服务暖人心
社区老年人心理关怀策略
康健街道打造社区助残健身房,残障人士也“撸铁”
“康复健身,促进健康” ——环渚街道玉堂桥社区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健身周活动
残疾人心理及康复课件.ppt

网址: 社区心理学:关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与帮助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8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