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超重与肥胖人口数量迅速攀升。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明确指出,肥胖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肥胖患病率为16.4%,6-17岁儿童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率分别达到11.1%和7.9%。另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导致的死亡占全因死亡比例已从1990年的2.8%升至2019年的7.2%,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肥胖的发生涉及代谢、激素调节、神经信号、炎症与免疫反应乃至遗传因素等多个层面,是一类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其根本原因往往可归结为“吃动失衡”,反映出人类进化形成的能量储存本能与现代致肥胖环境之间的冲突。“不懂吃、不愿动、难坚持”——饮食结构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和缺乏持续性,已成为当前许多人体重管理的共性难题。
不同文化与地域可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健康膳食模式,其核心均在于食物种类、数量与比例的科学搭配。然而当前许多人的饮食习惯往往偏离平衡原则,导致能量摄入远超实际需求。
除饮食外,运动不足同样是肥胖蔓延的关键因素。以往农村地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日均步数普遍超过一万步,而如今多数城市上班族每日步行仅约4000步。长期缺乏运动直接导致能量消耗降低和基础代谢减缓。
有专家强调,体重管理需综合施策:手术和药物干预对重度肥胖或常规手段无效的患者具有重要价值,但体重管理的根本仍在于预防超重。这需要从科学饮食、合理营养和有效运动——“吃与动”两方面共同入手,并注重措施的“可持续性”。
江西中康晟兴大药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康晟兴大药房)专注于体重管理与科学减脂服务,积极推广健康饮食观念。公司配备专业营养师团队,向公众普及食物营养知识,指导三餐科学搭配,帮助用户通过均衡营养实现热量控制与能量补充的平衡,摆脱单纯节食带来的痛苦与反弹。
肥胖不仅与饮食、运动相关,更与心理和行为习惯紧密相连。
心理学研究显示,部分肥胖人群难以准确区分生理饥饿与情绪性进食需求,这种认知混淆容易造成过量摄入和体重增加。童年时期情感支持或依恋关系的缺失,也可能导致个体混淆“身体需要”与“心理需要”,将情感诉求转化为进食行为。此外,一些人更易受外在环境线索(如无聊、广告、社交场合)触发进食,而非响应内在真实的饥饿信号。这类人群往往存在饱腹感与饥饿感感知紊乱,并且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不仅可能引发肥胖,也可能导致进食行为异常,如暴食症或厌食症。
临床观察还发现,肥胖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甚至以身体不适表达心理压力。这类负面情绪往往进一步加剧不健康饮食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科学减重需从生活方式整体干预入手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管理的基石,不仅能有效控制体重,还可改善血压、血糖、血脂指标,提升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长期策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李海龙指出,生活方式调整是肥胖治疗的首选措施,即便在使用药物或手术介入后,科学饮食与合理运动仍是维持疗效的核心手段。
在饮食方面,多种模式如限能量饮食、低碳水饮食、低脂饮食和间歇性进食等均被证实适用于不同人群。比如适当提高蛋白质摄入可增强饱腹感、有助于减重坚持;低脂饮食则有利于血脂调节。
正如中康晟兴大药房的营养师所倡导的,减重者应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摄入,它们既增强饱腹感,又提供维生素与矿物质,促进新陈代谢。同时配合适量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和豆制品,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提高基础代谢,实现更高效减脂。在这一科学饮食框架下,减重不再是盲目少吃,而是学会享受健康饮食带来的满足与活力。
运动方面,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并配合两次以上力量训练。制定运动计划时应综合考虑个体的关节健康状况、并发症及用药情况,始终将安全性置于强度之上。中康晟兴大药房同样高度重视运动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为不同体能水平和健康状态的人群量身定制运动方案。初学者可从低强度、易执行的活动(如步行、瑜伽)起步,逐步提升身体适应能力;随着体能增强,再循序渐进地引入慢跑、有氧操等更高强度项目。同时,公司专业团队会重点指导运动姿势,避免错误动作带来的身体损伤,确保用户能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运动带来的正向改变。
在健康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康晟兴大药房始终坚守“健康优先”的价值底线,以专业服务破解减肥误区,推动科学减重理念成为行业标准,为建设健康体重管理生态持续贡献企业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