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慢跑与健走:哪种更适合你?

慢跑与健走:哪种更适合你?

无论是选择健走还是慢跑,完成5公里的锻炼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这个运动量对于这两种方式而言,都不会给关节带来过大的负担。从运动医学的角度出发,这两种运动方式都是值得推荐的。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慢跑与健走之间的差异,以及哪些人群更适合进行健走,而哪些又更适合慢跑。

011.运动方式比较

1.1 ► 时间消耗与速度

健走和慢跑在时间消耗和速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慢跑的速度设定在每公里6至7分钟,完成5公里的慢跑大约需要30至35分钟,时间消耗相对较少。而健步走的速度则因人而异,较快者可能需在8分半至9分半之间,完成5公里大约需要40至50分钟,甚至更慢者可能达到50分钟以上。

1.2 ► 对关节的影响

进一步来看,快走对关节的刺激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大于慢跑。单纯从运动层面分析,跑步作为一种负重运动,对关节的冲击自然会更大。然而,当考虑到时间因素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进行相同距离的慢跑与快走,慢跑时下肢与地面的接触时间明显短于快走,这意味着在同样的运动量下,慢跑对关节的冲击可能相对较小。

这个感受谢医生深有体会。在体重较重时,他主要通过快走来减肥,虽然也曾尝试慢跑,但因担心体重对关节的冲击而作罢。随着体重的减轻,他逐渐尝试慢跑,并发现跑步时的关节舒适度明显高于行走。如今,慢跑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跑后关节的舒畅感让他倍感轻松,再也不用担心快走时的肌肉紧张。

对于关节健康的朋友们,谢医生推荐尝试慢跑,不必追求速度,只需享受跑动的乐趣。当然,慢跑与健步走的能量消耗有所不同,慢跑5公里所消耗的热量略高于健步走。

022.慢跑的益处与建议

2.1 ► 慢跑的益处

关于跑步增加骨关节炎风险的说法,谢医生指出,这并非事实。骨关节炎的真正病因在于关节软骨的损伤,与过度运动、外伤、体重和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适度、科学的跑步并不会增加骨关节炎的风险。

一项2017年的国外研究对比了静坐少动人群、慢跑人群和专业运动员的骨关节炎情况,结果显示,慢跑人群出现骨关节炎的几率最低,仅为3.5%,而静坐少动人群高达10.2%,专业运动员为13.3%。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适度慢跑对关节健康的益处

因此,适度的、科学的慢跑,实际上能够显著降低骨关节炎的风险。慢跑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肌肉,还帮助我们维持健康的体重。慢跑对于增强和提升心血管功能具有显著的效果。

2.2 ► 慢跑前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慢跑之前,有哪些事项需要留心呢?首先,不建议您盲目地进行跑步,仅仅穿上鞋子就外出开跑。而是应该先到医院进行体检,确保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心功能都处于正常范围。同时,计算自己的体重是否超标也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体质指数计算公式,如果您的体重处于超重范畴,那么建议最初以快走作为运动起点,避免直接尝试跑步。

选择一双适合您的跑步鞋或慢跑鞋至关重要。错误的鞋子选择往往是导致跑步时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此外,在跑步前进行充分的热身和跑步后进行拉伸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两项准备活动不仅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还能帮助您维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对于血尿酸较高的个体,充分补水尤为重要,以避免因大量出汗而引发尿酸波动,从而诱发痛风。

2.3 ► 关节健康与问题

跑步环境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应避免在公路边跑步,以减少汽车尾气对肺部的伤害。虽然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讽刺,但确实存在这样的风险。同样,不建议在坡路上跑步,以减轻对关节的负担。最佳选择是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跑步活动。

若您的关节已出现问题,如关节软骨磨损或被诊断为骨关节炎,那么完全不动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这可能导致肌肉萎缩。然而,过于剧烈的活动也可能对关节造成进一步损伤。因此,推荐您尝试慢走或适度快走作为锻炼方式。某些健步走爱好者可能习惯将时间控制在8分半到9分左右,但对于关节炎患者而言,这个速度可能过于激烈。建议您将健步走的速度控制在10~11分钟,这样既能达到锻炼目的,又不会对关节造成过大负担。

总结:无论是快走5公里还是慢跑5公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适宜的运动量。对于长期坚持健身跑步的人来说,这个量或许不够挑战,但足以满足普通人的锻炼需求。建议关节健康的朋友们在适应快走的基础上,逐步尝试慢跑,具体注意事项可参考本文。而对于关节存在问题或骨关节炎患者来说,则建议根据自身病情选择散步或适度快走,慢跑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有可能加重骨关节炎症状。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快走vs慢跑,哪个更适合你?
慢跑与快跑:哪个更适合你?
慢跑与健走:选择适合你的健康之路
慢跑和快走,哪个更适合减肥呢?
慢跑与健走:如何选择最适合你的运动方式
慢走和跑步哪个更健康?
哪种人最适合慢跑的呢?
慢跑与健步走
室内健身与户外跑步,哪个更适合你,你更享受哪种?
走路或跑步?哪个更适合你

网址: 慢跑与健走:哪种更适合你?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89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