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白露节气的到来,秋意渐浓,昼夜温差达到了一年中的巅峰。正午的阳光依旧强烈,但早晚的凉意已悄然袭来,提醒我们要在这个季节做好健康养生的准备。白露时节的养生重点应从处暑的“收”转向“防”,尤其是防寒、防燥和防外感,成为守护健康的三大关键。
在这个季节,血压波动也不可忽视。对于健康人群以及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24小时内的血压波动是正常的,通常夜间血压较低,清晨则会出现一个高峰。一般来说,收缩压波动在20~30mmHg,舒张压波动在10~15mmHg以内,且无不适症状,通常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即从卧位或坐位变为直立位时,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并伴有头晕等症状,这需要特别关注。
测量血压的最佳时机为清晨起床后1小时内,此时是捕捉晨峰血压的关键时刻,晚上(睡前)测量则有助于了解夜间血压的基础水平。初始治疗或调整药物期间,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1~2次,连续记录7天的数据供医生参考。血压控制稳定后,每周测量1~3天(如选择周一、三、五或周二、四、六),早晚各测一次即可。
在季节变换、身体不适或情绪波动较大时,应增加测量频率。如果出现剧烈头痛、胸闷等不适症状,无论当时测得的血压值如何,都应及时就医。
至于降压药的使用,许多患者可能误以为药物使用久了会产生耐药性,实际上,绝大多数降压药并不存在耐药性。如果长期服用后效果减弱,可能是因为病情本身的变化、季节影响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如果发现血压控制不佳,应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而非自行频繁更换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认的降压西药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疗效和安全性都有保障。而许多保健品的有效性缺乏可靠证据,甚至可能含有未标明的药物成分。因此,在尝试中药或保健品时,务必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降压药,以避免相互作用,并切勿擅自停用处方药。
白露节气不仅是气温变化的开始,更是我们关注健康、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时刻。让我们在这个秋季,做好养生,维护健康,迎接更美好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