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史上最高的文化层次,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在中国阶级社会中,国家就是帝王的家天下。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身居皇家花园之中的帝王,不仅在政治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饮食占有上也凌驾于万人之上。因此,帝王拥有最大的物质享受。他们可以在全国范为内役使天下名厨,集聚天下美味。宫廷饮食凭借御内最精美珍奇的上乘原料,运用当时最好的条件,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美佳肴,充分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科技水准和文化色彩。体现了帝王饮食的富丽典雅而含蓄凝重,华贵尊荣而精細真实,程仪庄严而气势恢弘,外形美与内在美高度統一的风格,使饮食活动成了物质和精神、科学与艺术高度统一的过程。
但是,每一次的盛宴,也是清代劳动人民的一次灾难。据清言内务府档秦《御茶騰房簿册》(中国第一档案馆藏)记载,千叟宴席上的耗费是相当可观的,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等饭菜和次等饭菜共八百桌,连同御宴,共消耗主副食品如下:白面750斤12两,白糖36斤2两,澄沙30斤五两,香油10斤2两,鸡蛋100斤,甜酱10斤,白盐5斤,绿豆粉3斤2两,江米4斗2合,山药25斤,核桃仁6斤12两,晒干零10斤2两,香蕈5两,猪肉1700斤,菜鸭850只,菜鸡850只,时子1700个。再据清言内务府档案 《奏销档》记载,千叟宴席每桌用玉泉酒8两,800席共用玉泉酒400斤。为举办一次千叟宴,内务府草局还要烧用柴3848斤,炭412斤,煤300斤。由此可见,至高无上的皇市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为通过饮膳、饮宴活动而体现出的“官道"时,所耗费的巨大财力、物力和人力了。光绪朝时山西,陕西,河南等省贫苦农民因饥饿而死的竟达一百三十万人,而光緒帝的大婚宴等项开支,却耗费白银五百五十多万两!
清代王室爱吃富春江的鲫鱼,从杭州到北京的驿道,每30里挖一个水塘,每年鲫鱼季节(春未夏初),塘边竖起旗杆,晚上点着灯笼,等候日夜兼程的贡鱼濡湿保鲜,动用快马3000多匹,民夫数千人专送。真是'金樽美酒千人血,桌上佳肴万姓育”!
尽管清代宫廷与节日筵宴的名目繁多,仪式繁缛,但它却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是直接服务于清代的封建统治的,也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致力于维护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统一而采用的一个十分奏效的手段与方式。
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在清代言廷宴中也鮮明地体现出来。在森严的礼仪制度下,饮宴进餐过程十分严格有序。就位进茶,育乐起奏,展揭宴幕,举爵进酒,进馔赏赐等,都是在国定的程式中进行的。
根据文献记载,亨中大宴所用宴桌,式样,桌面摆设,点心,果盒,群膳、冷膳、热膳等数量,所用餐具形状名称,均有严格规制和区别。皇帝用金龙大宴桌,皇帝座位两边,分摆头桌,二桌,三桌等,左尊右 ,皇后,妃嫔或王子,贝勒等,均按地位和身份依次入座。皇帝入座,出座,进汤膳,进酒膳,均有音乐伴委;仪式十分隆重,庄严肃穆;礼节相当繁琐,处处体现君尊臣卑的 帝道、“君道与官道°。
在座次的安排上,皇帝的主座和宴桌高踞于筵宴大殿迤北正中,亲王、阿哥、妃嫔、贵人、蒙古王公、额附台吉等人,则依品级分列于筵宴大殿之东西两边。乾隆朝时,大殿东边的是裕新王、众阿哥和蒙古将军拉旺多尔济,西边的是庄亲王和众阿哥:舒妃、婉嫔、金贵人位于东宴桌,客妃、诚嫔、林贵人座于西宴桌。
由此可见,封建礼仪程序,显得十分繁琐。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杯美酒来放松自己,如今一款琼浆散采用了多种珍贵中药材,包括葛根、沙棘、广藿香和橘皮等,以帮助您增加酒量并缓解宿醉的不适感。我们相信,这款琼浆散将为您提供舒适的饮酒体验,让您在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减轻宿醉的不良影响。
琼浆散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葛根。葛根是一种传统中药,被广泛用于缓解宿醉。它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和解毒的作用,有助于减轻酒精对身体的损害。葛根还能促进肝脏的代谢功能,加速酒精的分解和排出,从而减少宿醉的时间和不适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