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舒展着棕褐色菌盖、竹荪长出了雪白的“纱帽”、蟹味菇如小精灵相拥而舞、肉肉的桑黄沉稳内敛……在上海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内的农业农村部上海出口食用菌优良菌种标准繁育中心,智能化菇房里的各类优质食用菌各展其姿,身处菌菇新品种试验区如同身在菌菇构建的“菌物花园”。
智能化菇房里培育的桑黄。
同在中心大楼的产品展示区里,按照食用菌普通食品、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三大类布置的几十种产品,以琳琅满目的包装、多样化的营养功能和便利的食用方式,向来访者展示食用菌产业从鲜食向二产加工业拓展的巨大空间。无论是以菌菇酱、高纤猴菇饼干为代表的食用菌普通食品,还是以灵芝口服液、猴菇酒舒片为代表的功能性食品,抑或是以灵芝破壁孢子粉、康灵片为特征的保健品,散发着的是层次分明的食用菌产业魅力,迅速让来访者认识到农业与“大健康”产业的高关联性,触动来访者形成各自的“大健康”农业想象空间。
“作为全国第一个成立的著名老牌食用菌所,在我国食用菌产量产值位列全球第一的产业态势下,我们自当承担起拓展食用菌产业链价值链的责任,引领消费,助力产业升级。”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所长张劲松说。
近年来,在中国食用菌产业领域,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不但培育了众多优良食用菌新品种,而且,几乎以一所之力推动了中国食用菌的工厂化进程,上海工厂化食用菌占比达85%,远超全国9%的水平。随着工厂化高效生产模式的普遍推广,食用菌价值链和产业链不相符的矛盾日渐凸显,又是食用菌所,率先拉开了从鲜食到加工、从营养食物到健康食品的转型升级序幕。张劲松表示,目前团队主要针对后端需求来育种,培育有效含量更高,功效更显著、更强大的新品种,从“种得好”转变为“用得好”,以此促进食用菌产业从一产向高附加值二产的升级。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加工品展示区一隅。
为此,不仅要关注产业前端,即种得好不好、好不好种,而且在确定新品种培育目标的同时,就要关注产业后端的采收、加工和消费体验。而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培育了“沪农灵芝4号”“沪农灵芝HST”等加工专用灵芝新品种,完成了食用菌普通食品、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三大类产品的梯度开发。
记者采访发现,如果说灵芝新品种和加工品的迭代升级,代表着食用菌所传统优势的传承和发扬,那么,随着香菇等品类工厂化进程提速,鲜食市场渐趋饱和,未雨绸缪式的加工链延伸,以及其他已有品类加工链的升级,是推进中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的表现深得市场经营主体的认同。
例如富含香菇提取物的酱油、食醋等,既保留了食用菌的天然风味,又富有营养价值。又比如,团队培育的高产多糖猴头菇新品种“沪猴3号”已实现产业化应用,成果转化至企业后,研制出粉剂、固体饮料、口服液、软糖等6大品类20余款健康食品。在功能性食品探索进程中,既适宜特定人群食用也适宜健康人群食用的“灵芝咖啡”“灵芝茶饮”等新产品,如今已成为上海市民“轻养生”的新选择。
上海市农科院庄行试验基地“灵芝+葡萄”场景。
除了深加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还另辟蹊径,在种植模式上玩起了“混搭”——大力推广“食用菌+”的复合种植模式,庄行试验站葡萄基地内的“灵芝+葡萄”高效生态立体种植新模式,这是继有序拓展食用菌产业链价值链进程中的又一次创新探索,该模式不仅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有增加经济效益、改善土壤肥力、克服连作障碍等三重利好,同时,又为农事体验活动丰富了内容。
“当前慢性病呈现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预防远胜于治疗,而食用菌正是天然的健康干预的优质资源,食用菌所各个研究团队虽然在各自的品类上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追求的目标却是共同的,即全面推动食用菌产业向标准化、智能化和品牌化升级。”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副所长宋春艳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陈楠
相关知识
均瑶健康(605388.SH):全产业链布局领航,益生菌业务强势突围
山东临清市:打造特色品牌 推动食药用菌产业全链条发展
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
海天巧做绿色健康“加减法” 引领产业链绿色可持续发展
安全食报:益生菌全产业链健康发展论坛暨产学联盟签约
延链补链强链 联农带农富农 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庆阳宁县瓜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食用菌市场规模 食用菌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
山西心言: 科技滋养“小木耳” 链式发展“大产业”
国恩大产业链
全域兴趣电商重塑农产品价值链
网址: 小菌菇何以引领“大健康”产业?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拓展产业链价值链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99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