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青海青牛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世显

青海青牛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世显

雪域铸脊梁胶魂燃星火

——访青海青牛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世显

青海青牛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依托青藏高原独有的牦牛资源,专注于牦牛系列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深度合作,建立了青海牦牛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将牦犀胶等产品推向市场,形成了从原料采集到科研转化的完整产业链。其核心产品牦犀胶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改委西部高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扶持,更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指定采购产品,在大健康产业中树立起了民族品牌的标杆。在创始人王世显先生的带领下,青海青牛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以科研为刃,以匠心为舵,在牦牛系列产品的研发中开辟出了一条民族产业的创新之路,向世界彰显高原生物资源的无限潜能。

踏碎昆仑冰 寻得千峰宝

在青藏高原的凛冽长风里,牦牛已跋涉了千年。它们踏碎冰河,负重攀越五千米雪线,被牧民尊为“高原之舟”。而在青海西宁,一位退伍军人用二十年光阴,化雪域天珍为济世琼浆,令高原的生命礼赞,响彻人间。——他便是青海青牛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世显。

2003年,当退伍军人王世显踏上海拔3000米的青海草场时,眼前是矛盾的图景: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守护着长江黄河的源头清泉,却也让青海陷入了“守着金山寻出路”的困局。“没有工业,牧业粗放,牧民捧着金碗讨饭吃。”他在采访中回忆道。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时代强音,王世显意识到,牦牛这一与高原共生千年的物种,或许藏着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钥匙。全世界1300多万头牦牛中,中国占据90%以上,而青海正是牦牛的主产区。“牦牛在缺氧环境中负重疾行,它的皮肉骨血里藏着抗缺氧的生命密码。”

2004年,为了进一步将高原生命的馈赠淬炼成造福世人的瑰宝,王世显创立了青海青牛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彼时,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正处于快速扩张期,但以牦牛为原料的高端产品市场仍是空白。“当内地企业在传统资源中陷入同质化竞争时,我们为什么不能让高原的馈赠走向世界?”带着这样的思考,他带领着团队一头扎进了牦牛系列产品的研发之中。当时的青海,科研条件有限,高原反应更是家常便饭,但他始终坚信:“牦牛产业不是简单的农牧加工,而是对高原独有资源的深度挖掘,是生态文明与产业振兴的交汇点。”

“把论文变成产品,把皮张变成黄金!”王世显的誓言化作了十年跋涉。在传统认知中,牦牛皮常被视为畜牧业的附属品,价值低廉。王世显却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报告中发现:牦牛皮中的胶原蛋白含量较普通牛皮高出近百倍,且含有三种独有的氨基酸成分。“这不是废料,是被忽视的宝藏。”他推动公司与科研团队展开合作,历经数百次实验,突破了牦牛皮低温萃取、活性成分保留等技术瓶颈。2008年,青海牦牛产品研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牦牛产业从传统畜牧向现代生物科技的跨越。当牦犀胶颗粒通过华西医科大学、武汉医学院的临床验证,被证实其补血生血效果较同类产品提升7倍时,王世显知道,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国家发改委为此专项拨款1000万元,将牦犀胶项目列为“西部高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认可,更是对民族产业创新的肯定。“我们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向世界证明:中国高原的特有资源,完全能孕育出国际领先的健康产品。”

七倍凝胶魄 九域焕新颜

“文成公主入藏时用牦犀胶养颜,武则天因它容光焕发,民国时宋美龄每日必食一勺。”王世显道,“老祖宗的智慧需要用现代科技来激活。”唐代的“贵妇胶”如何蜕变为今天的“运动员补血首选”?答案藏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里,更藏在严谨的毒理学验证中。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毒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牦犀胶在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中,累计灌胃量达15g/kgBW(相当于人群推荐量的113倍)仍属无毒级,两周内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及死亡。在大鼠30天喂养试验中,从3.28g/kgBW到13.62g/kgBW的剂量范围内,未对试验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产生不良影响,肝脏、肾脏等器官仅出现极轻微的可逆性改变。“就像高原的雪水一样纯净,牦犀胶通过了最严苛的安全考验。”王世显手中的检测报告,成为了产品走向市场的“安全通行证”。

当牦犀胶在市场站稳脚跟,王世显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牦牛宇宙”,而每一款产品的诞生,都伴随着严谨的科研数据支撑:牦犀胶颗粒为贫血人群的精准补给——针对环磷酰胺所致的贫血小鼠模型研究表明,牦犀胶呈现明确的剂量依赖性补血效应:1g/(kg・d)剂量可显著提升血红蛋白水平;2g/(kg・d)剂量在7~21天内可持续升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指标,其中给药14天时红细胞数较模型组提升23.7%,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提升18.5%;3g/(kg・d)剂量在14天后显著改善红细胞的携氧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剂量组均能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增殖,使白髓与红髓界限清晰,恢复免疫器官的正常结构,犹如为机体的造血功能重建“稳固堡垒”。

牦犀胶则是高原能量的浓缩精华——经检测,牦犀胶富含18种氨基酸(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甘氨酸、脯氨酸含量较阿胶高出40%,11种微量元素(如铁、锌、钙)的总含量不低于87%,更含有三种牦牛特有的活性肽段。中国科学院的实验证实,其抗缺氧活性成分可调节红细胞膜离子通道,提升机体在低氧环境下的血氧利用率,这也是为何国家体育总局将其定为运动员补血产品——在为造血功能“加油”的同时,更能增强机体对高强度训练的耐受能力。

牦牛骨乳粉成为了全产业链的营养延伸——以牦牛骨骼为原料的系列产品同样延续了“高原生态+科技提取”理念。通过低温酶解技术,牦牛骨中的胶原蛋白被分解为易于吸收的小分子肽,同时保留了丰富的碳酸钙、磷等矿物质,经人体试食实验验证,连续服用30天可使血钙平均水平提升12.3%,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从皮到骨,牦牛的每一份馈赠都值得被科学利用。”王世显翻开产品手册,上面记录着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步质控标准。

这种“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牦牛的经济价值,更带动了青海当地牧民的经济增收。“过去一张牦牛皮卖几百元,现在通过精深加工,其附加值能提升数十倍。”王世显算过一笔账:若牦牛产业全面开花,可直接带动数万牧民就业,让“养牛”从传统放牧升级为“生物资源培育”。如今,青牛公司的原料收购网络已覆盖了青海的多个牧区,牧民们发现,守护好这片草原,养好这些牦牛,就是在守护“金山银山”。

青山酬壮志  玉宇共安康

在青海做企业,首先要战胜的是自然条件的挑战。王世显回忆起创业初期,为了确保生产线万无一失,他曾在海拔3800米的工厂一扎就是半个月,刺骨的高寒与稀薄的空气如影随形,他每天不得不借助氧气瓶才能支撑下去,硬是钉在了生产一线。“内地来的技术人员,很多待不了三天就受不了,人才短缺是最大的难题。”但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逆向思维”:既然难以吸引人才“走进来”,就推动团队“走出去”——公司每年会选派骨干到中科院、高校进修,同时与青海民族大学合作,培养本地科研力量。

更难的是市场认知的突破。当牦犀胶首次参加国际展会时,不少外商便质疑:“牛皮做的保健品,能比阿胶好?”王世显没有争辩,而是直接拿出了临床数据:牦犀胶中的甘氨酸、脯氨酸含量较阿胶高出40%,且富含钙、铁、锌等11种微量元素。“数据不会说谎,高原的馈赠经得起检验。”如今,牦犀胶已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运动员补血产品,“7倍浓缩,一块顶七块”的口碑,让民族品牌在高端市场赢得了话语权。

“有上市公司想来收购,我说牦犀胶不是生意,是青藏高原的百年大计。”这些年,不少资本看中了牦牛产业的发展潜力,提出并购或控股青牛公司,但王世显始终坚守“自主创新”的底线。“牦牛是中国独有的资源,我们的品牌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他拒绝了短期利益的诱惑,将更多资金投入科技研发——目前,公司已申请了10余项发明专利,构建起覆盖原料采集、生产工艺、产品应用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

暮色中的牧场,王世显与牧民并肩而立。远处牦牛群如墨点洒落在草原,构成他心中最壮美的产业蓝图:上游是生态牧场建设,中游是生物活性成分提取,下游是大健康产品矩阵。“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业,而是整个民族的产业突围。”王世显说,当青海的牦牛产品走向全国,当牧民的孩子能在草原上用科技创造价值,这才是对“民族振兴”战略最生动的诠释。如今,青牛公司已成为了青海“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产品不仅走进国内的千家万户,更开始远销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阿胶用三百年成为滋补的符号,我们要用一代人让世界记住牦牛。”王世显坚定道,“李时珍记载牦牛皮胶‘益气生血’时,怎会想到五百年后,它能托起一个民族的产业自信!”当国家级运动员手持牦犀胶站在领奖台、藏族孩童捧着骨乳粉展露红润的笑脸、中科院院士团队在冻土带采集牦牛基因标本……每帧画面都在诉说着:当匠心遇上圣洁的雪域,便能唤醒沉睡的宝藏。此刻,三江源的融水正携着牦牛产业的星火奔向大海。而在离太阳最近的高原上,王世显和他的“高原之舟”,正以牛角的力度撬动时代的齿轮,让世界看见——在中国制造的版图上,有一片用生命守护的绿色图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kj005

相关知识

青岛王牌动物健康产品有限公司介绍
青鸟健身有限公司
颐和观品牌创始人 、浙江颐和观保健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毛倍倍
杨寿栋的“青稞梦 健康梦”! 记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寿栋
青海天源乳业有限公司
青岛健康海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川崎食品有限公司
青岛辉乘鸿运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健康做品质服务
青岛海汇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

网址: 青海青牛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世显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9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