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二型糖尿病/肥胖人群必看!「替尔泊肽」使用指南

二型糖尿病/肥胖人群必看!「替尔泊肽」使用指南

朋友们好,最近后台有不少朋友问 “替尔泊肽” 的事儿 —— 控糖效果咋样?减重能打吗?副作用大不大?今天把这药的 “底细” 捋清楚,帮大家避坑。

▍它到底是啥?简单说,是个 “聪明助手”

#替尔泊肽 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 “双受体激动剂”,同时激活 GIP 和 GLP-1 受体,相当于给身体派了俩帮手:

控糖不冒进只在血糖高时刺激胰腺多分泌胰岛素,血糖正常就 “歇着”,低血糖风险比胰岛素低不少;管饱又燃脂减慢胃排空速度,吃一点就容易饱;还能 “重点打击” 内脏脂肪,顺带改善血脂、血压这些指标。

▍它能治啥病?不是 “万能针”

不是谁都能用,得看医生诊断:

二型糖尿病如果饮食 + 运动 + 二甲双胍 / 磺脲类药控糖还不理想,可以加它帮忙;长期体重管理肥胖(BMI≥28);超重(BMI≥24)且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病等至少一种问题。

⚠️ 注意:单纯为了 “瘦得更快” 盲目打,可能适得其反!

▍怎么打?剂量、时间、漏针处理全攻略

和胰岛素一样皮下注射,每周一次,肚子、大腿、上臂轮流打,时间不挑(早上、晚上都行)。但剂量得 “慢慢来”:

起始 2.5mg / 周4 周后加到 5mg;再至少 4 周后每次加 2.5mg,直到 5、10 或 15mg(国内目前没 15mg 规格);漏针了? 4 天内想起赶紧补;超过 4 天就跳过,按原计划打下一针。

▍和其他药配合要小心:

和二甲双胍搭档,一般不用调量;和磺脲类(格列 XX)或胰岛素一起用,低血糖风险高,医生会先减后者剂量。

▍这些情况必须提前告诉医生!

打之前,这几件事藏不得:

甲状腺髓样癌 / 家族史、MEN2 综合征(直接禁用);胰腺炎、胃轻瘫、胆囊病、肾病病史;怀孕 / 哺乳 / 计划怀孕(孕妇禁用,哺乳期慎用);抑郁或自杀倾向(减重人群需密切监测情绪)。

药物 “互怼” 要注意

它会减慢胃排空,可能影响其他口服药吸收 —— 比如避孕药建议换非口服方式,华法林、地高辛这类 “敏感药” 得定期查血药浓度。

▍副作用有哪些?多数能扛,但这几个要警惕!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便秘等),尤其刚开始加量时明显,少吃多餐、避开油腻能缓解;

注射部位可能红肿、淤青,换着位置打 + 冷敷就行;

和磺脲 / 胰岛素合用时,可能低血糖,随身带糖块;

少数人会心跳稍快、胆结石(体重降太快时风险高)、急性肾损伤(吐泻脱水导致,老人更要多喝水)。

⚠️ 重点:如果打针后剧烈腹痛(可能胰腺炎)、严重皮疹 / 肿胀(过敏),立刻就医!

▍特殊人群:孕妇 / 小孩 / 老人怎么用?

孕妇:禁用!孕期减重对胎儿不好,发现怀孕马上停药;哺乳期:没数据,得医生评估利弊;小孩:18 岁以下不推荐,安全疗效没明确;老人 / 肾 / 肝不好的:能用,但要多监测(比如脱水、肾功能变化)。

▍保存方法:别冻着、别过期!

平时放冰箱保鲜层(2~8℃),别冷冻;外出时,30℃以下避光保存最多 21 天;过期药别用!注射笔一次性,用完丢锐器盒(硬塑料瓶也行),别扎着人。

▍最后唠叨:

这药虽好,但得医生评估后再用!尤其减重的朋友,别把它当 “减肥药”—— 健康饮食 + 运动才是根本,针只是辅助。有任何疑问或不舒服,第一时间找医生 / 药师!

免责声明:减重指南针宝典聚焦GLP-1减重药物动向,分享最新情报。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我们立场,亦不代表我们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版权说明:本文来自减重指南针宝典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目前在中国上市的GLP-1类药物主要有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和利拉鲁肽、礼来的替尔泊肽和度拉糖肽等。GLP-1 作为理想降糖药和减重药广泛应用,且逐渐拓展至多种适应症,引领慢病治疗理念新纪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二型糖尿病/肥胖人群必看!「替尔泊肽」使用指南
降糖新药大突破!糖尿病前期用替尔泊肽,能减少90%新发糖尿病!
“减肥神药”替尔泊肽美团上市,兵锋直指司美格鲁肽
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国内已获批用于治疗原发性肥胖症的药物比较
揭秘减肥新宠——替尔泊肽的科学魅力
国家批准的减肥药——替尔泊肽(Tizepatide)中国上市了!
“减重神药”替尔泊肽有那么神?副作用会不会很大?适合所有人吗
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国内已获批治疗原发性肥胖症药物比较医药新闻
超强“减重针”一替尔泊肽,我国上市!激活双受体,减重约20%!
替而泊肽使用方法

网址: 二型糖尿病/肥胖人群必看!「替尔泊肽」使用指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03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