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近日,肥城市石横镇石横三村的胃息肉患者邱风珍经手术恢复良好,出院后,她的家属特意来到石横镇卫生院胃镜室找到正在坐诊的肥城市人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主任武亮亮,当面向他致谢:“武主任,真是太感谢了,孩子都不在家,俺和俺对象行动都不方便,要不是您在卫生院坐诊,提早把俺对象这个病筛查出来,还不知道会是什么后果呢”。这温情一幕,既是肥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生动缩影,更是当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效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肥城市立足本地实际,以协同发展与精细化管理为重要抓手,围绕深度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健康需求这一核心目标,最大限度激发县域医疗服务机构的潜能与活力,成功探索出一条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肥城实践”之路。
从“多个点”到“一盘棋”:重构医疗资源布局。“目前,肥城市14处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CT、DR、高清彩超等高端医疗设备,有的还配置了磁共振,各基层机构的设备条件与技术实力相对较强,能够基本满足辖区群众的日常就医需求。在肥城,‘看病难’问题并不突出,也不存在县级医院‘一家独大’、基层医疗机构‘普遍薄弱’的局面。”肥城市卫生健康局分工负责同志王斌介绍道。
王斌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让肥城市的医共体建设与其他地区有了不同之处,我们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全市优质医疗资源结构性短缺与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最终实现让群众‘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尽量少生病’的目标。”
基于这一精准定位,肥城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构建了紧密型医共体“1+2+3+N”网格化布局体系,即:1个统筹协调机构(医共体建设专项工作机制),2家医共体总医院(由市人民医院牵头9家镇街卫生院、市中医医院牵头5家镇街卫生院),3个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以石横、王庄、边院三地为核心,辐射周边镇街,填补区域医疗服务空白),N个基层医疗网点(通过对镇街卫生院进行标准化改造、对村卫生室推行“中心村卫生室”联片管理,织密基层医疗服务网络)。
与此同时,医共体内部同步建立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疗质控等专项管理中心,持续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真正让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成为目标一致、行动协同的“一家人”,形成全市医疗资源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医共体建设的“一盘棋”格局。
从“多张网”到“一张网”:打通医疗服务数据壁垒。为打破医疗服务的空间限制,肥城市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依托“互联网+医疗”创新模式,推动两家医共体搭建起医学检验、影像诊断、远程会诊、消毒供应、病理诊断、远程心电六大资源共享中心,将医共体内所有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网络体系,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数字化诊疗体系。
如今,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可实时上传患者的影像、心电等检查数据,基层医生能与上级医院专家同步开展线上会诊;镇街卫生院以往无法独立开展的医技检查项目,只需启动远程会诊服务,就能获得上级专家的专业支持。这一举措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与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将过去各自独立的“多张检验检查网”整合为高效协同的“一张网”,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今年1月,肥城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影像会诊中心完成升级改造,与9家卫生院建立起稳定的影像远程会诊合作机制,可随时为基层提供各类影像检查与会诊服务。“通过这个会诊平台,我们能远程调阅患者的影像资料,实现医疗资源高效共享,有效解决了镇街卫生院医疗资源不足的难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优质影像诊断服务。”肥城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苑庆勇介绍说。
而肥城市中医医院的“心电一张网”项目,已于去年12月建成并顺利运行。5月12日,边院镇济河村卫生室的“心电一张网”警报突然响起—卫生室上传的心电图显示,一名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肥城市中医医院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救护车在赶往现场的途中,就与基层医生对接好了初步治疗方案;患者抵达医院后,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入手术室。从基层上传心电图到手术正式开始,全程仅用时28分钟。
“这种‘上车即入院’的急救模式,为急性心梗患者抢回了至关重要的黄金救治时间。”肥城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刘光锋表示,目前“心电一张网”已覆盖5家分院和64家村卫生室,上线8个月以来,累计完成心电图检测10000余份,成功挽救了6名心梗患者的生命,真正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高效联动,将胸痛救治的“第一公里”筑牢在百姓身边。
据肥城市卫生健康局基妇科负责同志荣翠翠介绍,自2024年以来,肥城市统筹推进六大资源共享中心建设,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效率持续提升。截至目前,两家牵头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已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消毒灭菌服务3921个灭菌包;累计开展远程影像诊断4600余例、远程心电诊断13000余人次、医学检验2000余人次、病理诊断3400余人次。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上级医院的优质诊疗服务。
从“单管病”到“管健康”: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在王瓜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康复诊室里,肥胖症患者张先生正在接受“药膳调理+穴位埋线”的综合治疗。“体重管理年”活动开展以来,王瓜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服务,将传统中医药技术与现代慢病管理理念相结合,已为120余名患者量身定制了个性化体重管理方案。“以前减肥总是反反复复,现在医生不仅给我制定治疗方案,连每天的运动计划、饮食食谱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效果特别好。”张先生对这项服务赞不绝口。
慢病管理是肥城市医共体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向。当地积极打造“医防融合”新模式,大力推进“三高共管、六病同防”,两家牵头医院与14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建立了慢病管理中心,构建起区域一体化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为了让健康服务更贴近群众,肥城市通过“专科医生+全科医生”的模式,组建了288个家庭医生团队,并在社区设立嵌入式“家庭医生工作站”,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定期开展入户巡诊,及时掌握居民身体状况,开展健康宣教与就医指导,引导群众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实现有序就医、分级诊疗。
携带便携式心电图机、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入户,10分钟就能为居民完成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检查信息直接上传到居民健康档案中,不用我们再手工录入,真是太方驾庄镇李家店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尹贻鹏介绍,除了常规巡诊,团队还针对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开展“健康敲门”行动,提供上门诊疗服务;推出“点单式”签约服务,根据居民个性化需求定制健康管理方案;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查询、医保“一站式”结算以及慢病药品从村卫生室直接配送等便捷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从“病人跑”到“专家跑”: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核心,肥城市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通过设立县乡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组织专家下沉坐诊、开展技术指导与带教等多种形式,帮助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
肥城市中医医院以“名医下沉、技术扎根”为目标,在基层设立了5个名医工作室,组建了多支巡回医疗队,通过定期坐诊、病例带教、查房指导、学科共建等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传经送宝”。针对各成员单位的发展需求,医院重点帮扶王庄镇、潮泉镇卫生院建设针灸理疗科、口腔科,助力市第二人民医院、王庄镇卫生院建成急救站与胸痛单元,有效打通了基层急救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每个月都会到潮泉镇卫生院坐诊,不仅要帮患者解决病痛,更重要的是把技术教给基层医生,让优质医疗技术真正在基层扎根。”肥城市中医医院口腔科副主任袁萍的话,道出了所有下沉专家的共同初心。目前,肥城市已有60余名县级医院业务骨干长期驻点基层,3名专家担任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院长,16个“基层名医工作站”与县乡联合病房实现常态化运行。通过组团式帮扶、科室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为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临床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技能,肥城市在第二人民医院设立了乡村医生实训基地,为全市14个镇街的乡村医生提供了专业的学习与实践平台。“乡村医生实训基地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一期建设了5间示教室,购置了15件专业教学设备。针对乡村医生普遍存在的业务知识薄弱、技能更新缓慢等问题,我们重点围绕急诊急救、护理照料、中医适宜技术等实用内容开展培训。”肥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赵西宇介绍。
据了解,通过医共体的帮扶与代教,乡村医生能直接与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家面对面交流,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截至目前,实训基地已成功开展16期培训,累计培训乡村医生700余人次。
在人才流动机制方面,肥城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镇街卫生院医生可定期到牵头医院进修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县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服务的经历,可作为职称晋升的加分项。“以前基层医院留不住人,年轻人觉得没发展;现在有了进修机会和晋升激励,职业发展有了奔头,大家工作更有干劲了。”孙伯镇卫生院儿科医生朱丰伟感慨道。得益于这些政策支持,孙伯镇卫生院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创建,儿科诊疗量较以往翻了一番。
从急救“零时差”到慢病“不断档”,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自强”,肥城市的医共体建设正让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让医疗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起来,让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切实“实在”起来。
“医共体建设不是简单的‘拉郎配’,更不是表面的‘挂牌子’,关键是要打破部门间的利益壁垒,实现医疗资源、服务、管理的深度融合,让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真正成为目标一致、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一家人’。”肥城市卫生健康局主要负责同志强调。
在深化医共体建设的过程中,肥城市直面“机制不活、信息不畅”等痛点难点问题,建立了“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会商机制,由卫生健康局牵头,联合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常态化研究解决政策协同、资源调配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当地积极推进医保基金总额付费试点,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共体从“以治病为中心、靠治病挣钱”转向“以健康为中心、靠健康省钱”;建设统一的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打通医疗、公共卫生、检验检查等系统间的壁垒,实现“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数据印证改革成效:2024年,肥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出院61119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7.51%,诊疗量占比达到69.1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从2023年的84.11%提升到2024年的89.31%,提升了5.2个百分点。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重病有序上转”的就医新格局。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由2023年的14.72%下降至2024年的13.21%,人均期望寿命由2023年的79.81岁上升至2024年的80.87岁,居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下一步,肥城市将继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持续完善医共体运行机制,推动医共体建设从‘形似’向‘神至’跨越,让优质医疗服务更均衡、更便捷地惠及每一位群众。”肥城市卫健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如今,在肥城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幅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支撑的“健康中国”县域实践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路洲 肖明媛)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安医大二附院:打造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的“合肥样板”
普洱: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步伐 奏响基层百姓健康福音
县域医共体建设让群众“医”路畅通
城口 数字化赋能医共体改革 山区医疗提质惠民显实效
会泽启动10万人搬进县城 新城建设项目快速推进
惠阳区举办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专题培训 凝聚医疗发展共识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建设紧密型医联体 构建城市分级诊疗新模式
郴州嘉禾县:推进“十大融合”城乡建设,实现民生保障大提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将全面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监测指标体系公布
网址: 肥城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肥城实践”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0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