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习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关注孩子吃好、吃对,你做到了吗?

学习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关注孩子吃好、吃对,你做到了吗?

每年的5月20日是什么日子?除了我们熟知的告白日,它还是“中国学生营养日”。就在今年,我国中国营养学会颁布了《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为我们的儿童、家庭、社会和学校提出重要的指明健康方面的方向。

其中,里面有五项核心原则,非常重要。

1.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提高营养素养;

2.吃好早餐,合理选择零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3.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

4.多户外运动,少视频时间,每天6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5.定期检测体格发育,保持体重适宜增长。

看完这五项内容,首先感觉非常的实用,让我们作为普通家长也能按照原则内容落地实施。但同时,在养育孩子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反思。

我们在孩子膳食营养方面,不仅没有做到位,而且认识不足

根据膳食指南要求,每个孩子每天要摄入300毫升奶,每天视频时间不超过2小时,每天至少1小时的中高强度锻炼时间,每天的食物种类要在12种以上,每周应在25种以上。

根据这些数字,再对照自己的孩子,我们有很多真的做得不到位,在照顾孩子这条路上,我们依旧任重道远。

我国学龄儿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面临着三重挑战:营养不足、隐性饥饿和超重肥胖。乍看这三个方面,似乎相互矛盾,怎么都超重肥胖了,还能有营养不足和超重肥胖呢?

对此,相关专家解读,我们身边的那些小胖孩,其实只是能量摄入多消耗少造成了肥胖,但是其摄入的各类营养物质既不充足,也不均衡,其身体状况仍旧不健康。

据2021年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学龄儿童的超重肥胖率高达19%左右,学龄前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达到了10.4%,而且各种慢性疾病也越来越低龄化。

但是,我们的传统观念仍然认为,孩子胖胖的才好看、免疫力才更强。

前段时间疫情期间,我所在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每个家庭都足不出户。解封之后,学校开学时,见到邻居家的乐乐,脸盘大了一圈,腰围也更粗了,要不是他身后站着奶奶,我差点没认出他。

大家都说乐乐吃胖了,乐乐的奶奶一脸骄傲地说:“他爸妈都在外地回不了家,在家我都没断他的吃的,他想吃啥,我就给他做啥,这一二十天,重了15斤呢!”

看着乐乐的样子,心里不免担心,再这样下去,乐乐该怎么办?乐乐只是很多孩子的一个缩影,在长辈多吃是福的观念下,他们越来越胖,健康在慢慢被侵蚀。

除了我们熟知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育,孩子们还需要“食育”。

说到素质教育包括哪些,我们会说出德、智、体、美、劳等,却很少有人听说过“食育”。

所谓“食育”,就是指关于食物和营养的教育,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部分。比如,教会孩子们认识食物、如何选购食物、食物的生产和制作过程、食物的营养与健康的基本知识、珍惜食物、传承我们优秀的饮食文化等等。

以前的孩子,迫于生计,很小就要学会这些知识和技能,而现在的孩子远离田园生活,根本就没有机会了解和知道这些内容。

就在前不久,教育部也发布了通告,今年下半年学校的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我们的小学生就要学会做简单的饭菜。

孩子小时候不仅是体格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各种能力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老话常说,民以食为天,“食育”也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有机会回归到生活的本真。

改变需要循序渐进,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都值得我们鼓励

要想让孩子吃好,除了学校和社会,最重要的责任还是落在家长身上。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同时,也要逐渐改变家庭膳食中的恶习,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逐渐影响孩子。

就拿每天至少1小时的中高强度户外运动来说吧,我们成年人也没有多少人做到,更何况是6到未满18岁的孩子。

但是,我们不妨化整为零,先从户外十分钟开始,先从简单的运动开始,逐渐增加时间,增大强度,这样执行起来也能更容易坚持。

在陪伴孩子逐步合理膳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毫不吝啬自己的鼓励,时刻给孩子肯定,这样孩子才更有动力继续前行。

总结

学龄儿童营养健康,关乎我们每个家庭,希望越来越多大人关注“食育”,关注孩子健康成长,我们一起加油!

我是骏骐乐其麻麻,分享育儿知识,交流育儿心得,我们一起成长。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上学的孩子如何吃得健康又聪明 -学龄儿童膳食指南
学龄儿童,怎么吃才更健康?新版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告诉你答案
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
怎么吃才健康 学龄儿童膳食有指南
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膳食指南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发布!孩子怎么吃才健康?
学龄儿童膳食指南来了!原来这么吃才健康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发布!孩子怎么吃才健康?
2022年版《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新鲜出炉啦!同学,你学会怎么吃了吗?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发布

网址: 学习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关注孩子吃好、吃对,你做到了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1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