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2026上海国际健身补剂产业博览会/运动恢复补剂展览会

2026上海国际健身补剂产业博览会/运动恢复补剂展览会

运动营养补剂并非单一品类,而是根据运动场景(运动前、中、后)、目标(增肌、减脂、耐力)分为多个类别,不同补剂的成分、作用机制差异显著,需结合自身需求选择。

官方参展电话

免费获取参展资料

打开百度APP

立即扫码下载

立即预约

(一)蛋白质类补剂:肌肉修复与生长的 “核心燃料”

蛋白质是肌肉合成的关键原料,运动后肌肉纤维会出现微小损伤,及时补充蛋白质能加速修复,促进肌肉生长,同时延长饱腹感,辅助减脂。常见的蛋白质类补剂包括:

乳清蛋白粉:吸收速度快(30-60 分钟达血液峰值),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s),适合运动后 30 分钟内补充,快速为肌肉提供氨基酸。它口感细腻,易溶解,适合搭配牛奶、水或燕麦冲泡,是增肌人群、健身爱好者的 “入门首选”,常见口味有巧克力、香草、草莓等,满足不同偏好。

酪蛋白粉:吸收速度慢(持续 4-6 小时释放氨基酸),适合睡前服用,为夜间肌肉修复提供 “持续营养供给”,尤其适合减脂期人群 —— 夜间长时间空腹易导致肌肉分解,酪蛋白能有效减少这种情况,同时避免夜间饥饿影响睡眠。

植物蛋白粉:以豌豆蛋白、大豆蛋白、大米蛋白为原料,不含乳糖和动物成分,适合乳糖不耐受者、素食主义者。其中豌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接近乳清蛋白,且不含大豆中的致敏成分,近年来成为植物蛋白补剂的主流选择,适合所有运动人群日常蛋白质补充。

(二)能量与碳水化合物类补剂:运动表现的 “续航引擎”

碳水化合物是运动时的主要能量来源,高强度训练或长时间耐力运动(如马拉松、骑行)会快速消耗体内糖原,若不及时补充,易出现疲劳、乏力,影响运动表现。此类补剂的核心作用是 “快速供能、储备糖原”:

运动饮料:含葡萄糖、果糖等快速吸收碳水,搭配钠、钾等电解质,能同时补充能量与流失的矿物质,适合运动时长超过 1 小时、出汗量大的场景(如高强度间歇训练 HIIT、长跑)。需注意选择 “低糖款”(每 100ml 含糖量≤6g),避免摄入过多糖分导致热量超标。

能量凝胶:体积小巧(每支 30-50g),以麦芽糊精、葡萄糖浆为核心成分,每支含 20-30g 碳水,可直接吞咽,无需大量饮水,适合马拉松、骑行等无法携带大量饮品的耐力运动,每 45-60 分钟服用一支,能快速提升血糖,延缓疲劳。

肌酸补剂:虽常被归为 “力量补剂”,但其核心作用是提升肌肉细胞内 ATP(三磷酸腺苷,直接能量来源)储备,帮助提升爆发力、增加训练强度(如深蹲、硬拉的负重提升),同时促进糖原合成。常见形式为肌酸一水合物,安全性高,适合力量训练人群,每日服用 3-5g,可搭配碳水化合物(如香蕉、运动饮料)提升吸收效率。

(三)脂肪与代谢类补剂:辅助减脂与耐力提升

此类补剂并非 “直接燃脂”,而是通过调节代谢、提供优质脂肪,辅助减脂或提升耐力,需结合饮食控制与运动使用:

共轭亚油酸(CLA):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能减少脂肪细胞的能量储存,同时增加肌肉比例,适合减脂期人群,每日服用 1-3g,需配合低热量饮食与规律运动,才能体现效果,单独使用效果有限。

中链甘油三酯(MCT):消化吸收速度快,能快速转化为酮体供能,适合低碳水饮食者、耐力运动人群(如铁人三项),可替代部分碳水化合物,为身体提供持续能量,同时减少运动中对肌肉的分解。常见形式为 MCT 油,可直接饮用,或加入咖啡、酸奶中,口感清淡无异味。

(四)维生素与矿物质类补剂:身体机能的 “平衡调节剂”

运动人群的维生素、矿物质需求高于普通人 —— 出汗会导致钾、镁流失,高强度训练会增加维生素 B 族(参与能量代谢)、维生素 C(抗氧化、促进恢复)的消耗,若日常饮食不均衡,易出现缺乏,影响身体恢复与免疫力:

复合维生素:涵盖维生素 A、B 族、C、D、E 及钙、铁、锌等矿物质,配方针对运动人群设计,强化 B 族维生素(如 B1、B6、B12)与镁元素,适合饮食不规律、训练强度大的人群,每日 1 片,随餐服用,避免空腹刺激肠胃。

镁补充剂:镁参与肌肉收缩与能量代谢,运动后补充镁能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睡眠质量(睡眠不足会影响肌肉修复),适合长跑、力量训练人群,每日服用 200-400mg,选择柠檬酸镁(吸收效率高于氧化镁)。

二、运动营养补剂的科学使用原则:避免误区,理性选择

补剂的核心价值是 “补充” 而非 “替代”,若盲目依赖补剂、忽视日常饮食,不仅难以达到效果,还可能增加身体负担。使用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饮食优先”:补剂是饮食的 “查漏补缺”

日常饮食是营养摄入的基础,只有当饮食无法满足需求时,才需考虑补剂。例如:

若能通过每日吃 300-500g 瘦肉(鸡胸肉、牛肉)、200-300g 豆制品、500ml 牛奶,满足蛋白质需求(每公斤体重 1.2-2.0g 蛋白质),则无需额外服用蛋白粉;

若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摄入充足,可通过食物获取足够的维生素与矿物质,无需长期服用复合维生素。
补剂的作用是 “弥补饮食缺口”,而非 “替代天然食物”—— 天然食物中的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等,是补剂无法提供的。

(二)“按需选择”:根据运动目标与场景匹配

不同运动目标、场景,对补剂的需求不同,避免 “盲目跟风”:

增肌人群:优先选择乳清蛋白粉(运动后补充)、酪蛋白粉(睡前补充)、肌酸,辅助提升肌肉合成效率与训练强度;

减脂人群:可选择 CLA、MCT 油,配合高蛋白、低热量饮食,减少脂肪堆积,同时保证肌肉不流失;

耐力人群(长跑、骑行):重点补充运动饮料、能量凝胶,及时补充糖原与电解质,避免疲劳;

新手入门:若训练强度低、目标是 “健康塑形”,通过饮食即可满足需求,无需急于使用补剂,可先从 “蛋白粉” 这类基础补剂尝试(若饮食蛋白质不足)。

(三)“控制剂量”:遵循推荐用量,避免过量

补剂并非 “越多越好”,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身体负担:

蛋白粉每日摄入量建议不超过总蛋白质需求的 30%,过量会增加肾脏代谢压力(健康人群短期过量无明显危害,但长期不推荐);

肌酸每日用量不超过 5g,过量可能导致腹胀、腹泻;

维生素、矿物质过量可能中毒(如维生素 A、D 过量会在体内蓄积),需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或专业人士建议。

(四)“关注品质”:选择正规品牌,避免劣质产品

市场上补剂品牌繁多,部分劣质产品可能存在 “成分含量不足”“添加违禁成分” 等问题,购买时需注意:

选择有 “第三方检测认证” 的品牌(如 NSF Certified for Sport、Informed-Sport),这类产品经过严格检测,确保成分安全、无违禁物质,适合专业运动员或对安全性要求高的人群;

查看产品配料表,避免选择 “添加糖、香精、色素过多” 的产品(如部分蛋白粉为改善口感,添加大量麦芽糊精、白砂糖);

通过官方旗舰店、正规运动营养品店购买,避免通过非正规渠道(如代购、小作坊),防止买到假货。

三、常见误区澄清:理性看待补剂的价值

误区 1:“吃补剂就能增肌 / 减脂”

补剂的作用是 “辅助”,而非 “决定性因素”。增肌的核心是 “抗阻力训练刺激肌肉”+“充足蛋白质修复肌肉”,减脂的核心是 “热量缺口”(消耗>摄入),补剂无法替代训练与饮食 —— 若不运动、不控制饮食,即使吃再多蛋白粉、CLA,也无法增肌或减脂。

误区 2:“补剂有副作用,对身体不好”

正规品牌的补剂(如乳清蛋白粉、肌酸、复合维生素),在推荐剂量下,对健康人群是安全的,无需过度担心 “副作用”:

乳清蛋白粉的 “副作用” 多为乳糖不耐受(表现为腹胀、腹泻),可选择无乳糖款或植物蛋白粉;

肌酸的 “副作用” 仅少数人会出现短期腹胀,多喝水即可缓解;

担心 “肾脏负担” 的人群:健康人群适量服用蛋白粉,不会损伤肾脏;若本身有肾脏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误区 3:“新手必须吃补剂,否则没效果”

新手初期(训练 1-3 个月),身体对训练的 “适应性反应” 明显,即使不使用补剂,通过饮食调整(如增加蛋白质摄入),也能看到明显进步(如力量提升、体型改善)。补剂更适合 “训练进入平台期”“饮食难以满足需求”“目标明确且训练强度大” 的人群,新手无需 “盲目跟风”。

结语:补剂是 “助手”,科学才是 “核心”

运动营养补剂的价值,在于 “用科学的方式,填补饮食与运动需求之间的缺口”—— 它能帮助运动人群更高效地达成目标,但无法替代训练的汗水、天然食物的营养。理性看待补剂,遵循 “饮食优先、按需选择、控制剂量、关注品质” 的原则,才能让补剂真正成为 “运动路上的好助手”,而非 “负担”。

最终,无论是增肌、减脂还是提升耐力,核心永远是 “规律训练 + 均衡饮食”,补剂只是 “锦上添花” 的存在。只有将科学的补剂使用,融入到整体的健康生活方式中,才能让每一次训练都更有意义,让身体在循序渐进中,达到理想的状态。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2026第35届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
2026中国广州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
INE2024中国(上海)国际营养健康产业博览会
2025中国(上海)国际营养健康产业博览会
2023第31届(上海)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
中国体博会暨上海国际运动营养品与健康食品展览会
2021上海国际天然与有机产品博览会暨上海国际特膳食品展览会
INE2024中国国际营养健康产业博览会
2026上海国际健身展
南京·2026营养健康展览会

网址: 2026上海国际健身补剂产业博览会/运动恢复补剂展览会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1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