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日常习惯与增重
明明食量无增,但体重却持续攀升,你是否曾感到莫名的“增肥”困扰?这背后的推手,往往就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接下来,我们将为你揭露那10个可能导致你悄然增重的日常习惯。
> 缺乏早餐习惯的影响
许多人都喜欢赖床,甚至有人误以为少吃一顿早餐能助减肥。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不吃早餐往往会导致体重增加。当身体在空腹状态下开始一天的工作或学习时,由于热量不足,会进入“省电模式”。长时间的空腹不仅会让人食欲大增,更倾向于选择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还会导致全天的热量摄入增加。
一项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不吃早餐的生活习惯会促使小肠上皮细胞过度吸收脂质和胆固醇,从而使人更容易发胖,并增加患代谢疾病的风险。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建议每天规律地享用早餐,最佳时间是在8点之前。此外,《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还指出,早上8点前吃完早餐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而早餐时间每推迟一小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就会上升6%。
> 进食速度的影响
许多人为了赶时间,常常匆匆忙忙地吃饭,几乎不充分咀嚼就吞咽下去。然而,进食的速度对体重有着直接的影响。大脑感知到胃肠发出的饱腹信号通常需要大约20分钟的时间。如果进食过快,可能导致在大脑发出信号之前就已经摄入了过量的食物,从而增加长胖的风险。
一项研究显示,与慢速进食者相比,快速进食者患超重的风险高出2.92倍。此外,《营养与营养学学会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也指出,增加咀嚼次数可以有效地控制食欲,减少进食量,从而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
建议大家在吃饭时放慢速度,每口食物尽量咀嚼约20下,并控制在七八分饱的状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推荐,早餐的用餐时间应为15~20分钟,而午、晚餐的用餐时间则宜控制在20~30分钟内。
> 电子榨菜导致的分心进食
许多人在用餐时,往往会选择同时观看电视剧或综艺节目等“电子榨菜”。这种一心二用的做法,不仅可能让人在吃饭时难以真正品味食物的美味,还可能导致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的热量。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一项研究对参与者分别在“没有分心”、“使用智能手机”和“阅读印刷文本”三种不同情境下的用餐行为、食量以及热量摄入进行了详尽的测量与分析。结果显示,当人们在使用智能手机或阅读杂志时进食,其摄入的总卡路里会显著增加15%,同时脂质的摄入量也会相应上升。
使用电子设备分心进食会使卡路里摄入增加15%,建议用餐时避免分心。如果确实无法完全摆脱这些电子娱乐的影响,那么不妨尝试在每餐之前先设定好食量,以确保自己能够更加明智地选择和控制摄入的食物。
> 错误的进食顺序引发的问题
先吃主食后吃菜并非最佳选择。正确的吃饭顺序对饱腹感和血糖控制至关重要。新加坡研究人员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吃饭顺序对人体血糖、胰岛素和饱腹感的影响。在实验中,受试者们随机尝试了五种等热量餐,包括米饭、鸡胸肉和小白菜。这五种餐点分别按照不同的顺序进食:首先是菜,随后是肉和饭;先吃肉,再吃菜和饭;按照菜、肉、饭的顺序,每样食物间隔10分钟进食;菜、肉、饭混合在一起吃;最后是先吃饭,再吃菜和肉。
研究结果显示,按照菜、肉、饭的顺序进食(即第三种方法)的受试者,饱腹感最为强烈,同时胰岛素峰值最低,血糖波动也最小。而先吃饭再吃菜和肉的进食方式(即第五种方法)则导致餐后血糖反应最高,胰岛素波动最大。总体而言,那些先吃蔬菜的进食方式(即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法)更有助于餐后血糖的稳定。
先吃主食后吃菜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先吃蔬菜更有利于血糖稳定。为了更健康的用餐习惯,建议大家在吃饭时先吃青菜,然后交替食用肉类和主食,或者预先留出一部分蔬菜和肉类,在吃完其他食物后再一起享用。这样的吃饭顺序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增强饱腹感,从而避免过量摄入热量。
> 菜汤泡饭的热量问题
有些人偏爱用菜汤泡饭,认为这样能充分吸收汤中的美味。然而,菜汤中的油和盐含量往往较高,泡饭时米饭会吸收这些调味料,从而增加了每餐的油、盐和热量摄入,长期食用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此外,用煲汤泡饭会使食物变得稀软,进食速度可能因此加快,这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为了探究喝水对血糖的影响,《临床营养学》杂志进行了一项研究,将35名健康年轻志愿者随机分为5组,测试他们在吃甜点时喝水的血糖反应。结果显示,同时吃甜甜圈和喝水会导致血糖迅速且大幅升高。这意味着在吃米饭、馒头、面包等主食时,同时饮用大量水会使血糖升高得更为显著。血糖的快速升高会刺激胰岛素的过量分泌,进而导致脂肪堆积,体重增加。
菜汤泡饭会吸收调味料中的油盐,长期食用易增重,建议减少汤料热量。 为了更健康地饮食,建议尽量避免吃汤泡饭或盖浇饭。如果实在喜欢这样的吃法,那么在烹饪时应注意减少油和盐的使用,并慢慢咀嚼。此外,尽量避免用煲汤来泡饭,或者可以考虑在餐前先喝汤,等待半小时后再进食,这样有助于平稳血糖并增强饱腹感。
> 饭后吃水果的误区
饭后吃水果,很多人会将其视为“解腻神器”,然而在胃已满负荷的情况下,依然能轻松享用酸甜的水果。值得注意的是,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低,多数在5%~10%之间,尤其是枣、椰肉、香蕉、榴莲和菠萝蜜等水果,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可高达15%以上。因此,饱餐之后再次摄入水果,无疑会增加热量摄入,同时也不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
为了更健康地享受水果,建议在餐前半小时左右食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正餐时的进食量。当然,如果您确实喜欢在餐后吃水果,那么可以在正餐时适量减少米饭的摄入,为水果腾出空间。
> 对酥脆食物的喜好
许多人对那些带有“酥”或“脆”字眼的食物情有独钟,比如口感脆爽的果蔬、香甜脆枣、方便面、各式酥点和薯片等,它们不仅美味可口,还能带来一种特别的解压效果。然而,这类食物往往高油高糖,甚至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热量相当可观。咀嚼时发出的“咔嚓咔嚓”声响更是让人欲罢不能,稍不注意就可能摄入过多热量。
应对之策:适量为宜,偶尔品尝无妨。若要选择,推荐尝试冻干蔬菜脆,这样既能降低热量摄入,又能弥补日常蔬菜摄入的不足。
> 情绪性进食的影响
在面临压力或情绪不佳时,许多人会不自觉地想要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咀嚼的动作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舒缓神经、释放压力。然而,问题在于,情绪不佳时,我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若长期以吃来发泄情绪,试图通过食物来摆脱负面情绪,最终只会让脂肪不断累积。
打破这一不良习惯的关键在于,以运动来替代食物的慰藉。当实在无法抗拒美食的诱惑时,可以选择低热量的蔬果,如圣女果、蓝莓、小草莓、砂糖橘、车厘子、葡萄等体积小巧的水果。这样,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 水分不足影响体重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喝水的重要性。有人误以为喝水会导致体重增加,但实际上,水是无能量的,适量饮水并不会引发体重问题。相反,饮水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
一项长达五年的研究显示,在3200名体重正常的成年人中,有1018名新发超重患者。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每天饮用4~5杯白开水的人,其新发超重的风险降低了15.2%;而每天饮用6杯以上白开水的人,新发超重风险更是降低了36.7%。这表明,在体重正常的成年人中,每天饮用4杯以上的白开水与降低新发超重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喝水不仅有助于产生饱腹感,降低食欲,还能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减肥。为了确保足够的水分摄入,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喝水时间表”,比如在早上起床后、上午、下午以及晚餐后半小时和睡前一小时都适量饮水。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购买一个容量为1500ml~2000ml的大水壶,每天确保喝完一壶水。当然,如果不喜欢喝白开水,淡茶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久坐的习惯导致肥胖许多上班族每天长时间坐着,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天静坐时间长达8.8小时。这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导致热量消耗减少,脂肪容易堆积,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同时,它还会提高血栓、中风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概率。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尽量起身活动。如果确实无法经常离开椅子,那么在工作间隙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慢跑、快走、游泳、瑜伽、跳操或打球等。通过改变这些不良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体重,降低肥胖和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如何通过改变日常习惯来实现健康体重管理
减肥与生活习惯:如何通过改变日常习惯来实现减肥目标?
日常习惯的力量:如何通过小改变实现持久健康
如何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改善身体健康
如何通过日常习惯改善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如何通过日常习惯改善?
如何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实现减肥
健康习惯助力:如何通过日常改变降低高血压风险
如何通过日常习惯保持身体与心理的健康
讨论如何通过日常习惯改善身体状况
网址: 如何通过改变日常习惯来实现健康体重管理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2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