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瘦”是健康陷阱而非聪明选择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薛静
据《新京报》报道,2025年8月,多家跨国药企半年报陆续披露:司美格鲁肽凭借超166亿美元的销售额,登顶上半年“药王”;“减重版替尔泊肽”同样表现惊人,半年大卖近57亿美元,增速高达223%。记者注意到,这两类药物都属于处方药。然而,通过线上平台“秒开处方”、线下药店违规销售、社交平台药贩引流等多重漏洞,这些药物正大量流向非适应症人群。
不节食、不运动,想瘦就能瘦?乍一听就觉得不可思议,天底下还有这种好事?细细一看报道,果然不靠谱。一位身高约175厘米、体重仅50公斤的女性,私下买了处方药司美格鲁肽注射,然而没多久,就被严重的酮症缠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种症状都冒了出来,不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生命安全也产生了潜在威胁。
这两年,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处方药在减重人群中大行其道,甚至被冠上了“神药”名号。原本这几种药物是用来治疗成年原发性肥胖症的,可是不少人为了走捷径快速减肥,绕开医生诊断,通过线上线下自行购药、随便使用,导致身体健康出了大问题。
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我国法律体系早已为处方药流通构建了明确规范。从《处方管理办法》严格限定处方药凭医师处方销售,到《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严禁处方未开先供药,再到《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确立“先方后药”的硬性流程,每个环节、每条规定,都足够严格。
尽管如此,在审美焦虑、利益驱使和监管滞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从电商平台到实体药店,都有意无意地给“减肥神药”大开绿灯,让本该严格限制的处方药绕过了重重关卡,直接流向了消费者手中。药品的购买和使用,绝对不能随心所欲,就算是减肥药,也决不能存在监管空白。一方面,应加大对线下药店的巡查监管力度,对违规售药行为予以坚决处置。另一方面,要压实线上平台主体责任,加强互联网医生和入驻药店资质审核,规范开方流程,严格限制“秒开处方”等违规行为。
对公众减肥的认知纠偏也不可或缺,处方药是保障健康的专业医疗手段,绝非可随意买卖的瘦身“神药”。真正的美丽,从来不是越瘦越好,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一切的前提。当看到那些商业营销吹捧的广告时,希望大家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告诉自己,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编辑:聂臻臻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