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辅食添加之路,犹如升级打怪,稍不留神,问题百出,新手妈妈也是十分头痛。
为了更好的指导家长安排宝宝辅食,减少辅食添加不当引起的腹泻、便秘等问题,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最新的《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WS/T678—2020),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说了什么?宝宝辅食之路如何避坑更安全?
如何选择辅食添加时间更安全??
婴幼儿在满6月龄后,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为了满足营养需要而添加的其他各种形状的食物,包括家庭配制的和工厂生产的,叫做辅助食品即辅食。
① 对别人吃东西感兴趣,并且能够自己拿食物; ② 喜欢将一些东西放到嘴里; ③ 能更好地控制舌头,使食物在口中移动; ④ 开始通过上下颌的张合运动进行咀嚼。纯母乳喂养到6月龄,且在孩子健康时添加辅食。婴幼儿进餐时间应逐渐与家人一日三餐时间一致。同时,继续母乳,建议母乳喂养到2岁及以上。
如何把握辅食添加种类、添加量?
谷物类因其容易消化和不易引起过敏反应,是婴幼儿进行辅食添加时的首选。种类由单一到多样,每次只添加一种新的食物,添加量由少到多。
每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应适应3d~5d,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逐渐增加辅食种类,最终达到每天摄入七类常见食物中的四类及以上。
1. 谷物、根茎类和薯类:面粉、大米、小米、红薯、土豆等。
2. 肉类:畜肉、禽类、鱼类及其动物内脏等。
3. 奶类:牛奶、酸奶、奶酪等。
4. 蛋类:鸡蛋、鸭蛋、鹌鹑蛋等。
5. 维生素 A 丰富的蔬果(不包括果汁):胡萝卜、羽衣甘蓝、南瓜、小白菜、芒果、蜜橘等。
6. 其他蔬果(不包括果汁):小油菜、娃娃菜、花椰菜、西兰花、苹果、梨等。
7. 豆类及其制品/坚果类:豆类及其制品包括黄豆、豆腐等;坚果包括花生仁、核桃仁、腰果等。
辅食添加量由少到多,关注婴幼儿的饥饿和饱足反应,主要依据孩子的需要而定。随着婴幼儿口腔及胃肠等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发育,辅食性状和质地应由稀到稠、由细到粗,从肉泥、菜泥等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增加食物硬度和颗粒大小,过渡到肉末、碎菜等半固体或固体食物。
6~8 月龄辅食添加指导
6~8 月龄 宝宝辅食种类和食量
辅食种类:首先补充含铁丰富、易消化且不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稠粥、蔬菜泥、水果泥、蛋 黄、肉泥、肝泥等,逐渐达到每天能均衡摄入蛋类、肉类和蔬果类。 辅食频次:由尝食逐渐增加到每日 1~2 餐,以母乳喂养为主。 辅食数量:每餐从 10 mL~20 mL(约 1~2 勺),逐渐增加到约 125 mL(约 1/2 碗)。因考虑到辅食摄入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以不影响总奶量为限。 辅食性状:从泥糊状逐渐到碎末状。 辅食质地:可用舌头压碎的程度,如同软豆腐状。6~8 月龄宝宝各类食物推荐
坚持母乳喂养:随着固体食物添加,喂养频率逐步减少至每天 4~6 次; 米粉及米面类:从满 6 月龄开始添加稠粥或面条,每餐 30 g~50 g; 蔬菜、水果类:从开始尝试菜泥到水果泥,逐步从泥状食物到碎末状的碎菜和水果。 畜禽类:开始逐步添加蛋黄、及猪肉、牛肉等动物性食物。9~12 月龄月龄辅食添加指导
辅食种类:在 8 月龄基础上引入禽肉(鸡肉、鸭肉等)、畜肉(猪肉、牛肉、羊肉等)、鱼、动物肝脏和动物血等,逐渐达到每天能均衡摄入蛋类、肉类和蔬果类。 辅食频次:规律进食,每日 2~3 餐,1~2 次加餐,并继续母乳喂养。 辅食数量:每餐逐渐增加到约 180 mL(约 3/4 碗), 辅食性状:碎块状及婴儿能用手抓的指状食物。 辅食质地:可用牙床压碎的程度,如同香蕉状。9~12 月龄宝宝各类食物推荐
坚持母乳喂养,喂养频率减少至每天 4 次; 米粉及米面类:从稠粥过渡到软饭,每天约 100 g; 蔬菜、水果类:每天碎菜 50 g~100 g,水果 50g,水果可以是片块状或手指可以拿起的指状食物; 畜禽类:蛋黄可逐渐增至每天1 个,每天以红肉类为主的动物性食物 25g~50 g.1~2 岁辅食添加指导
辅食种类:食物种类基本同成人。逐渐增加辅食种类,最终达到每天摄入七类常见食物中的四类及以上,具有见上文; 辅食频次:每日 3 餐,2 次加餐,继续母乳喂养。 辅食数量:每餐从约 180 mL(约 3/4 碗)逐渐增加至约 250 mL(约 1 碗)。 辅食性状:块状、指状食物及其他小儿能用手抓的食物,必要时切碎或捣碎。 辅食质地:可用牙床咀嚼的程度,如同肉丸子状。 注:文中所用单位,勺容量为10 mL;碗容量为250 mL。1-2岁宝宝各类食物推荐
坚持母乳喂养,喂养频率减少至每天 2~3 次;
米粉及米面类:逐渐过渡到与成人食物质地相同的饭、面等主食,每天约 100 g~150 g;
蔬菜、水果类: 每天蔬菜 200 g~250 g,水果 100 g~150 g
畜禽类: 每天动物性食物 50g~80 g,鸡蛋 1 个。
温馨提示:
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父母及喂养者应根据其营养需求的变化,感知觉,以及认知、行为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顺应婴幼儿的需要进行喂养,帮助婴幼儿逐步
达到与家人一致的规律进餐模式,并学会自主进食,遵守必要的进餐礼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