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孕早期应注意哪些

孕早期应注意哪些

孕早期应注意哪些

来源:民福康2025-06-19 16:42:12 李央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产科

孕妇在孕早期需从多方面做好保健护理。生活起居上,要作息规律,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适当进行散步等轻柔运动,注意个人卫生,控制洗澡水温。饮食营养方面,做到均衡膳食,补充叶酸,避免辛辣刺激及可能致感染的食物。心理调适要了解孕期知识,保持心情舒畅,严重情绪问题及时求助。医疗保健需定期产检,谨慎用药,预防感染。特殊人群如高龄、有流产史、肥胖孕妇要格外注意,进行针对性检查和护理。

一、生活起居

1.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睡眠,每晚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利于孕妇身体恢复和胎儿发育。养成定时入睡和起床的习惯,避免熬夜,熬夜可能影响孕妇内分泌,进而影响胎儿。

2.适当运动:可选择轻柔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孕妇瑜伽等。散步每天30分钟左右,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孕妇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导致腹部受伤的运动,如骑马、滑雪等,以防引发流产。

3.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勤换洗衣物,尤其是内衣裤,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材质,可预防阴道感染。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7℃40℃,过高水温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

二、饮食营养

1.均衡膳食:保证摄入各类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主食可选择全麦面包、糙米等粗粮,能提供丰富膳食纤维。蛋白质来源有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每天应摄入适量,如每天12个鸡蛋,50100克瘦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如橙子富含维生素C,菠菜富含铁元素。

2.叶酸补充:从备孕前3个月到孕早期3个月,每天需补充0.40.8毫克叶酸,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常见的叶酸来源有绿叶蔬菜、豆类、全麦产品等,但食物中叶酸不稳定,一般建议额外服用叶酸补充剂。

3.避免食物: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此类食物可能刺激孕妇胃肠道,引起不适。避免食用生肉、生鱼、未煮熟的蛋类以及未经消毒的奶制品,这些食物可能含有细菌、寄生虫或病毒,增加感染风险,影响胎儿健康。

三、心理调适

1.了解孕期知识: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孕妇学校课程等方式,了解孕早期身体变化和胎儿发育情况,减少因未知带来的焦虑。知晓孕早期常见症状及应对方法,如恶心呕吐是正常的早孕反应,一般在孕12周左右缓解。

2.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轻音乐、与家人朋友聊天、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心态。不良情绪可能影响孕妇内分泌,对胎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若情绪问题严重,难以自我调节,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四、医疗保健

1.定期产检:孕早期应及时建立孕期保健手册,一般在孕68周进行第一次产检,此次产检主要通过超声检查确认宫内妊娠、胎儿个数及胎心搏动情况等。之后按照医生建议定期产检,及时了解孕妇和胎儿健康状况。

2.谨慎用药:孕早期胎儿器官处于分化形成阶段,用药不当易导致胎儿畸形。如非必要,尽量避免用药。若身体不适,需用药时,务必告知医生自己已怀孕,严格遵医嘱使用。

3.预防感染: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降低感染病毒、细菌的风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若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孕妇:年龄≥35岁的孕妇,怀孕风险相对较高,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增加。应在孕早期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或羊水穿刺等,以评估胎儿健康状况。同时,更要注意休息,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2.有流产史孕妇:此类孕妇心理压力较大,应放松心情,过度紧张可能再次诱发流产。孕早期需更加小心,严格遵循医嘱,必要时可能需进行保胎治疗。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禁止性生活,减少对子宫的刺激。

3.肥胖孕妇:肥胖孕妇孕期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对胎儿和自身健康不利。孕早期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了解疾病呕吐呕吐,中医病证名。是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一种病证,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辨证以虚实为纲。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根据虚实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了解详情了解疾病自测工具行动指南延展阅读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相关知识

怀孕期间化妆应该注意哪些
怀孕早期要注意哪些生活习惯?
孕早期哪些东西不能吃 孕早期饮食注意事项
孕早期注意事项有哪些
孕期饮食讲究哪些事?孕早期饮食注意事项
孕妇孕早期衣着注意事项有哪些
孕早期营养餐有哪些 怀孕期间要注意什么
孕妇应该注意哪些
早期孕妇需要注意的饮食有哪些
孕期需进行哪些产检和应注意哪些事项

网址: 孕早期应注意哪些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2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