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本报告由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研究团队编制,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提供支持。 报告审阅 朱彤中国科学院 院士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作者列表 薛涛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员王若涵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康宁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鲁鸿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传播支持 刘明明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传播经理朱妍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传播主管梁缘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高级传播官员万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项目总监 版式设计 臣邦设计 报告封面图片为 2024 年 9 月 7 日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为下一代添蓝”主题科普活动手绘作品。 执行摘要 自 2013 年以来,中国实施了强有力的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科学认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对于既往政策评估和未来治理规划十分关键。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研究团队与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合作,开展“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系列研究,并于 2023 年发布首期评估报告。本次年度报告是系列研究成果的第二期 , 旨在: (1)更新评估时段到 2023 年,并对 2025 年达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目标带来的健康效益进行展望,以提供更具时效性的研究成果; (2)重点关注对空气污染更为易感的生命早期暴露对婴幼人群健康的影响,为这一易感群体的健康保护提供研究关注和政策启示; (3)“全景式”地梳理了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应的研究体系,对未来研究的持续性和完善方向进行了展望。 报告在研究方法部分综述了国际和国内“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应”研究方法体系,重点阐述了基于实证数据分析的“举证式研究(Accountability Study)”和基于既有知识外推的“健康风险定量评估”两大评估方法。通过对于风险评估研究进一步剖析,发现影响大气污染相关疾病的因素包括:暴露水平及来源;基础健康水平及其它风险因素;易感人群。 在此基础上,本次报告沿用经典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并以婴幼人群作为易感人群代表,分析 2013-2023 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 在开展评估过程中,研究团队集成多源数据集——包括网格化的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浓度数据、人口分布数据、人口结构数据、城乡分布数据、以及区分人群亚组的基础死亡率,并跟踪评估了多个健康效应评估指标的变化,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缺血性心脏病、卒中、二型糖尿病、下呼吸道感染、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低出生体重、早产。最后,报告引入计量经济学方法、基尼系数方法,定量分析了健康风险分布的均衡性。根据评估结果,主要结论与建议如下: 问题,并对西部内陆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佳予以更大关注。只有全面达到并站稳“第三个行动计划”目标,并在未来持续迈向更具雄心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才能迎来清洁空气行动的健康效益“红利期”。 PM2.5暴露浓度显著改善,大幅减少人群预期寿命损失,“第三个行动计划”有望迎来健康效益显著提升的“红利期” 2012 年修订和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首 次 将 PM2.5纳 入 标 准, 为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划定了新的里程碑。此后,为 了 持 续 推 进 空 气 质 量 改 善, 我 国 相 继 推 出 了三个阶段的“行动计划”等关键大气污染防治政策。 在“ 第 一 个 行 动 计 划 ”(2013-2017 年 )和“ 第 二 个 行 动 计 划”(2018-2020 年) 期 间,PM2.5暴 露 浓 度 从 63 μg/m³ 降 至 33 μg/m3,暴露在 PM2.5浓度超标地区的人口占比从 84% 下降到 42%,超半数的人口呼吸到达标的空气。PM2.5暴露浓度显著改善带来可观健康效益,前两个阶段的“行动计划”期间人群预期寿命损失减少了 0.6 年。 不同人群的健康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关注生命早期暴露可避免更大风险 PM2.5进入人体后,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免疫毒性等多种机制对健康产生影响。由于行为、环境和生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童是受空气污染影响的脆弱人群。一方面,在胎儿发育和婴幼儿时期,儿童的肺部、器官和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呼吸频率更快,吸入的空气污染物剂量更大,且儿童的活动范围更贴近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地面,因此更容易吸入更多的有害污染物。报告显示,PM2.5暴露导致的婴儿死亡风险高于成人,故而关注生命早期暴露可避免更大人群健康风险。 然而,后疫情时期的经济生产活动逐步开始恢复,使得 PM2.5暴露浓度出现轻微反弹趋势。2022至 2023 年,不同省份人口加权的 PM2.5浓度数据显示,除西藏、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和安徽外,其余省份 PM2.5暴露浓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为应对新挑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2023年国务院发布“第三个行动计划”,计划至 2025年进一步降低全国及重点区域 PM2.5浓度,以推动空气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行,并扩张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从 2013 年至 2023 年,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改善了孕妇和儿童等 易 感 人 群 的 健 康。PM2.5导 致 的 妊 娠 期 缩 短 从1.1 天降至 0.7 天。新生儿健康状况也随之改善,因PM2.5导致的出生体重下降从 62 克降至 33 克,低出生体重儿数从 21,000 人下降到 17,000 人,五岁以下儿童因下呼吸道感染导致的死亡从 34,000 人降 至 600 人。2013 到 2023 年, 清 洁 空 气 行 动 使PM2.5暴露相关婴儿疾病负担减少了 83%,显著高于成人的 33%。加强婴儿期的 PM2.5暴露风险防范和健康管理势在必行。 根据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相关研究,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效应在低浓度端更大,因此空气治理后期对应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如果“第三个行动计划”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实现,预计健康改善的幅度将超过暴露改善的幅度。不过,当前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放缓,2023 年的人群 PM2.5暴露与“第三个行动计划”目标间仍存在差距。建议未来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精准施策、深度治理,在管住重点区域的同时也严防非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的污染反弹 从各省情况来看,人口稠密且空气污染问题较为严峻的河南省、山东省及河北省的空气污染相关儿童疾病负担最为沉重。2013 年,河南省可归因于 PM2.5长期暴露的婴儿死亡人数达 5,000 人,居全国榜首,山东省和河北省紧随其后。2023 年, 河南省 PM2.5暴露导致的婴儿死亡人数下降 83%,但疾病负担仍处于全国最高水平。空气污染作为儿童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仍有较大的改善和优化空间,建议在推进新一轮“行动计划”中,持续关注脆弱群体的健康需求,通过建立婴幼儿早期健康干预机制、强化儿童聚集场所的空气质量保障等措施进行多层次干预,为儿童创造长期健康福祉。 未来,报告团队还将继续围绕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政策与健康改善之间的关系开展精细化的研究,除了对方法进一步进行完善,还将拓展更多研究视角。例如,结合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其它风险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空气质量改善对于疾病预防的协同作用;又如,关注典型城市和健康影响更大的污染来源。最后,报告团队在过去几年多次在亚洲区域交流活动中分享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及健康效应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积极反馈。中国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不仅降低了人群健康风险,还有效延长了预期寿命,这一成就鼓舞了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也希望借鉴中国的科学治污和精准施策经验,以期在清洁空气与健康保护领域取得进展。开展亚洲区域不同空气污染来源及其健康效应的评估,可以帮助更多亚洲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的科研进展、减排经验,识别空气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清洁空气行动与合作。 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更大的儿童健康威胁,推进空气污染治理可带来更为普惠的社会福祉 报告评估了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人口规模与结构以及不同人群因 PM2.5暴露导致的过早死亡风险差异。结果显示,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口规模越大,与 PM2.5暴露相关的成人和婴儿过早死亡负担绝对值也相应更高。但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人群内部,空气污染导致过早死亡风险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总的来说,空气污染导致的成人死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这种不均衡分布随着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推进而缓解;与之相反,空气污染导致的儿童死亡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且这种不均衡趋势有增大倾向。 大部分儿童疾病均可通过简单易行、负担得起的干预措施来预防或治疗,如免疫接种、适当的营养、安全的水和食物,以及在需要时由训练有素的卫生人员提供良好服务等。然而,由于低收入地区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资源匮乏,这些措施往往难以普及,儿童疾病负担长期居高不下。为逐步缓解贫困地区儿童的疾病负担,建议一方面,可以提升营养支持和扩大预防性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确保儿童获得必要的健康保障;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空气污染治理,减少儿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的风险,推动社会福祉的普惠与提升。 目录 引言 自 2013 年以来,为了保障人民健康、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实施了强有力的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细颗粒物等多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快速下降,空气质量逐步提升。科学认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对于既往政策评估和未来治理规划十分关键。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研究团队与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合作,开展“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系列研究,并于 2023 年发布系列报告第一期成果。研究团队利用经典方法揭示了该主题的“首印象”——沿用全球疾病负担评估经典方法,定量分析了 2013-2020 年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改善相关的成人预期寿命增长。 本报告为系列研究的第二期成果,不仅将评估年份更新至 2013-2023 年,还完成了对 2025 年空气质量改善的未来展望研究,预测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简称“第三个行动计划”)将带来的健康收益。本期报告更是“全景式”地梳理了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应的研究体系,详细探讨了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 :(1)暴露水平及来源;(2)基础健康水平及其它风险因素;(3)易感人群。在此基础上,本期报告重点关注对空气污染更为易感的生命早期,分析了空气质量改善对于中国婴幼群体的健康影响。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综合既往动物、人群研究证据,将 PM2.5暴露的健康危害划分为不同的因果证据等级,包括因果关系、可能的因果关系、潜在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不足四个等级[5]。其中,PM2.5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之间存在可能的因果关系,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潜在的因果关系。既往的文献综述研究显示,PM2.5长期暴露每增加 10μg/m3,成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8%,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增高 16%,中风死亡风险增高 11%,肺癌死亡风险增加 12%[6]。 1.1 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多种空气污染物被认为能够危害人体健康。常规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臭氧(O3)等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又称气溶胶)。颗粒污染物是包括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根据空气动力学直径,可进一步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等。在众多空气污染物中,PM2.5和 O3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中被明确为独立的健康风险因素,对人体造成不可忽视的健康危害[1]。 (2)O3暴露的健康危害 O3是一种强氧化剂,人体暴露后会直接危害呼吸系统健康。目前,O3暴露影响人体呼吸系统健康的证据较为充分。GBD 研究依据其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相关超额死亡风险。2021 年,O3暴露导致全球约 50 万过早死亡,其中中国 O3暴露相关疾病负担不容忽视[1]。美国环保署 2013 年发布的《臭氧及相关光化学氧化剂》显示,全因死

相关知识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研究团队:我国清洁空气行动带来积极健康影响——中国环境网
报告呼吁关注易感人群健康,高效而普惠地推进清洁空气行动
中科院院士朱彤:空气质量改善带来可观的健康收益
报告呼吁:关注易感人群的健康保护,高效而普惠地推进清洁空气行动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收益评估:更有效、更公平的污染防治之路
北大环境健康研究团队: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带来可观的健康收益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对健康的影响有多大
WHO 发布空气污染地图,中国仅青藏高原空气质量达标@MedSci
清新空气,健康生活:改善室内空气流通状况的关键!

网址: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2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