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错过语言发育黄金期,我把孩子培养成「哑巴」

错过语言发育黄金期,我把孩子培养成「哑巴」

今年过年,有两个孩子给小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年龄相仿,都在两岁左右,但语言发展却天差地别。一个总是叽叽喳喳说不停,像个小话痨,一个却始终一言不发。

据后面这位孩子妈妈说,起初孩子是会说话的,能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慢慢地开口的频率越来越少,直到现在一句话都不说。

图片:老岳讲感统原创

职业的敏锐性让我意识到孩子多半是「运动性失语症」,于是继续问妈妈孩子平时谁带养比较多,具体是如何带养的,得到了下面这段回答——

孩子平时是爷爷奶奶带的比较多,老年人比较溺爱孩子,大多时候什么都帮孩子做了,家人都忙的时候就给孩子打开电视机看动画片,一看就是好几十分钟。

这一段话里,小编就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从会说话到不再开口。我试着从感统的角度去跟她解释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后续该如何做才能帮孩子改善这类情况,今天都写在这里。

如果屏幕前您或者您身边的孩子,存在有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晰、自言自语、火星语等表现,那么这篇文章会给您带来一些帮助!

图片:老岳讲感统原创

儿童语言发育的黄金阶段

我们知道,儿童的语言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从咿呀学语到表达自如,如果前一阶段的发展不理想,那么下一阶段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所以,父母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阶段,并结合他们在每一个阶段的语言发展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宜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预备阶段(0-1岁)

是咿呀作语和初步理解的阶段,故又称“先声期”。到孩子8个月时发声练习达到高峰,并会改变音量和音调以模仿真正的语言。

二、语言发育第一阶段(1-1.5岁)

这时期的语言特色是说单字句,能用手势、表情辅助语言来表达需要;能以动物的声音来代替其名;会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如问:你几岁?他会鹦鹉式复述:几岁,如同回音般,故又称“回音语”(“回音语”出现在这个阶段,并持续到2岁左右消失,为正常)。

图片:老岳讲感统原创

三、语言发育第二阶段(1.5-2岁)

又称“称呼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开始知道“物各有名”,喜欢问其名称,字句迅速增加。

四、语言发育第三阶段(2-2.5岁)

能说短句,会用代词你、我、他,开始接受“母语”所表现的独特语法习惯,如用感叹句来表示感情,用疑问句询问等。

五、语言发育第四阶段(2.5-3岁)

这个阶段会使用复杂句,喜欢提问,故又称“好问期”。

当然,顺利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父母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基础上,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走进了如开头妈妈所讲的那样,那么孩子的语言发展一定会受到影响。

02 三大错误带养方式阻碍儿童语言发展

图片:老岳讲感统原创

一、饮食过于精细,破坏口部运用

口腔肌肉的力量和灵活度,是孩子语言发展的硬件设施。

如果家长不能及时给孩子添加辅食,并且日常中饮食太过精细,习惯以流食和细软食物为主,那么就无法满足孩子早期的口腔触觉刺激和肌肉锻炼需求。

大脑对口腔的控制缺乏“经验”,孩子无法灵活运用各个发音器官,很容易出现说话晚、吐字不清晰的问题。

二、过早过久使用电子产品,缺乏户外运动

儿童长期静坐看动画片,缺乏足量的户外活动,那么前庭觉的发展将十分受限。

要知道语言传入大脑最主要的两种方式,就是视觉和听觉。但是真正决定视听刺激信息能否顺利正确进入大脑的,还要看前庭系统发育是否正常。

如果一个人的前庭系统发展不好,那么他的听觉系统也必然受到影响,相应的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脑部统合听觉信息功能出现困难,导致儿童出现不说话、对家长的话听而不闻等情况。

图片:老岳讲感统原创

三、交流对象缺失,语言原材料不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儿童开口说话,那么前提条件一定是积累了足够的词汇量。

但如果在三岁前,带养人不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又缺少同龄玩伴,几乎没有语言交流的对象和使用语言的场景,那孩子的语言又怎么会顺利发展呢?

基于以上因素,想要改善儿童语言发展不佳、大舌头、发音不清晰等问题,父母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从基础的“感觉-动作”训练做起;

2、特别重视适量听觉、前庭觉训练;

3、为孩子提供优质语言发展环境。

更多具体改善方法,家长可以来老岳【第十二届全国父母感统密训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THE END-

相关知识

抓住孩子语言发育的黄金期
千万不要错过宝宝的语言发展黄金时期!
抓住孩子语言发育的黄金期,家长试试这样做
宝宝的语言发展不要错过敏感期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爆发期
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怎么办?10个小方法促进孩子语言发育!
孩子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
孩子语言发育有七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不同,父母的培养方式不同
孩子语言发育时间表与发育迟缓的表现和危害
儿童语言发展,在0

网址: 错过语言发育黄金期,我把孩子培养成「哑巴」 https://m.trfsz.com/newsview19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