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bmiddle/62bfcd35g72f32a7a21d2&690
2010年1月19日,优优出生8个月2天。
宝宝四个月后,就要开始慢慢添加辅食,以保证营养全面,并为断奶和过渡到固体食物做好准备。那么是购买现成的婴儿辅食,还是自己动手制作呢?相信是很多新手妈妈犹豫过的问题。优优现在8个月了,添加的辅食种类越来越多,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优优添加辅食前,我是很排斥成品的婴儿辅食的,虽然都注明了不含添加剂之类的东西,但是总感觉没有看到加工的过程,不如自己制作起来放心,而且也没有自己制作的辅食新鲜。那时我甚至觉得去购买成品辅食是懒妈妈的做法,有对孩子不负责任之嫌。但是随着给优优添加的辅食种类越来越多,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也随之增多,我的想法渐渐发生了转变。其实成品辅食和DIY辅食是各有利弊的。DIY辅食新鲜健康,而成品辅食种类繁多,方便快捷,可以把食物加工得更加细腻,容易消化。
目前优优的辅食添加方法是成品辅食和DIY辅食相结合——可以自己制作,并且孩子肠胃能够消化吸收的,就自己制作,否则就购买现成的婴儿辅食。具体做法是:
1、购买成品辅食的原则:选择可信的品牌,名牌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质量成正比的,比较好的品牌相对来说更有保障。
2、DIY辅食工具:电动搅拌机一台,婴儿辅食研磨器一组。优优用的研磨器是妈妈的好友送的拉比研磨器,只有几样,但都是常用到的功能,非常简单方便,优优目前主要使用漏网、搅拌勺和小碗。在网上看到很多妈妈说购买了功能很多的复杂研磨器,大多数功能都用不上,其实也是一种浪费。
3、果汁、果泥自己制作。优优四个月起添加果汁,之后过渡到果泥,吃过苹果、香蕉、桃子、猕猴桃、桔子、梨等等。优优很喜欢吃水果,肠胃很好不闹肚子,现在每天分两次吃完一个苹果,有时适当增加一点儿别的水果。果汁、果泥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只要有一台简单的电动搅拌机和一个漏网即可,不需要功能复杂的榨汁机。把水果切块放入搅拌机搅成果泥,放到漏网上过筛,如果喝果汁,轻轻过滤,滤出果汁即可,如果吃果泥,需要用一个大勺子搅拌,帮助果泥从漏网中过滤到碗里,吃之前适当加些温水。经过过滤的果泥比搅拌后直接吃细腻很多,利于没长牙的宝宝咀嚼和消化。传统的用勺子刮泥喂水果的办法是不可取的,试想一下,我们刮完半个苹果要用多少时间啊?所以刮了半天宝宝也吃不到几口,一会儿就烦了,而且也不如搅拌过筛的果泥细腻。不过香蕉之类较软的水果可以用刮泥的方法。
4、肉制品购买成品辅食。理由很简单,就是家里制作的肉制品不够细腻,不利于宝宝消化吸收。优优6个月时第一次体验肉肉的味道,妈妈给她做了鳕鱼泥拌米粉,自己蒸好鳕鱼尽量弄碎,和米粉拌到一起,优优很喜欢吃,但是妈妈在优优的大便中发现了没有消化的鳕鱼颗粒。医生说是因为自己制作的鱼泥不够细腻,宝宝消化吸收不了,建议购买现成的鱼泥。所以优优现在吃的肉制品都是购买的成品,鱼泥、肝泥都十分细腻,婴儿肉酥更是入口即化,再没有出现过消化不良的情况。
5、谷物类食品购买和制作相结合。优优最初吃的谷物类食品跟许多宝宝一样,是米粉,开始很喜欢吃,后来就不太喜欢了,要拌入她爱吃的东西才行。随着月龄的增加,又添加了百乐麦的五米强化营养糊、五仁强化营养糊和婴儿挂面,之所以专门提到这两种糊糊,是因为优优非常爱吃,香香的味道妈妈也很喜欢呢!最近有朋友告诉妈妈最好别给孩子吃米粉,说是可能添加了不好的东西,虽然将信将疑,妈妈还是有些担心。优优已经8个月了,消化能力渐渐增强,于是开始给她吃自己煮的粥,用漏网过一下筛,让粥更加细腻,有助于吸收。目前只吃过白米粥,准备慢慢增加小米等粗粮,让营养更加全面。
6、菜泥购买和制作相结合。对于容易加工成泥的菜,比如南瓜、土豆、红薯、山药,都是自己给优优制作。方法很简单,上锅蒸熟软,用漏网过筛,加温水搅拌即可。对于自己不容易加工的蔬菜,则购买成品菜泥。给优优买过的菜泥有豌豆泥、松仁玉米泥、混合蔬菜泥等,优优最喜欢甜豌豆泥了。
7、总结:写了这么多,最后想说的是,成品辅食只是宝宝添加辅食过程中的一个过度,婴儿的咀嚼和消化能力都不够好,对于那些我们在家无法加工得足够细腻的辅食,应该购买成品。但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咀嚼和消化吸收能力也在不断进步,慢慢可以吃“碎”,而不再吃“泥”了,就可以不再购买成品辅食了,毕竟自己制作的食品更加安全、新鲜和健康。
相关知识
超全的婴儿辅食知识 妈妈必读
【婴儿辅食】婴儿辅食添加顺序
妈咪们如何给宝宝选择辅食?辅食食材应该选择?
自制婴儿辅食 教你制作这5款美味土豆辅食
婴儿辅食十大品牌
2024年婴儿辅食品牌排行榜 婴儿辅食品牌推荐有哪些
【婴儿辅食食谱大全】婴儿辅食有哪些好处
首个《婴幼儿辅食餐》团标发布,宝宝馋了用专业辅食餐为妈妈减负
【婴儿辅食添加】婴儿辅食添加时间表
婴儿辅食品牌排行
网址: 婴儿成品辅食&DIY辅食之我建(妈妈) https://m.trfsz.com/newsview19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