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站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傲慢,怒而不骂。”
《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
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
【第一个主张“胎教”的国家】
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
到了汉代,各种书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因此,国外也认同胎教的发源地是中国。
【第一个实施胎教的中国母亲】
《史记》记载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其子进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太任者,文王之母,……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能以胎教。……
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一而识百。
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孟子母亲的胎教观】
孟子的母亲则说过这样一段话:“吾怀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除孟母之外,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都重视胎教。南北朝时的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的教子第二篇中,就列有“胎教之法”。
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教育专著《小学》中,就以“胎孕之教”为首论,认为人受教育应该从胎内开始。
【中国胎教院主张第一人】
清代末期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著作《大同书》中,有建立“人本院”即“胎教院”,以培养聪明后代、提高人口质量为主张。
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方法》中也提出设立“胎教院”的建议。
【中国胎教观的核心主张】
祖国医学古书《正俗方》中说道:“怀孕妇女性宣宽厚,神全气和,不惟安胎,生子必温厚,古所谓胎教也。”由此可见,孕妇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将有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古时就已知道孕妇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球最早的“胎儿大学】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法国里昂卫生研究所和美国精神生理研究所、休斯顿保健中心等优生优育技术咨询机构创办了全球最早的“胎儿大学”。
至今,英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均设有“胎儿大学”或类似对孕妇和胎儿的培训场所。
【中国的胎教研究】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胎教专业委员会指导的中国摇篮工程“胎儿大脑促进方案”项目工程,在全国实施后的几年内,专业委员会在宝宝成长过程中跟踪发现,这些宝宝无论在体格还是在智力水平上都表现超常。
【各国重视胎儿期启智】
各国胎教理论学派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胎儿保健和教育有了较高的重视。
研究者借助超音波、脑波、胎心音等产前诊断仪器,精确地侦测胎儿在母亲腹中的发展情形,为准父母提供正确的保健和教育方案。
通过良好的胎教让母亲形成稳定和谐的心情,产生好的荷尔蒙,使其经由内分泌系统传输到胎盘、脐带,从而激发胎儿的发展潜能。
如今在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的胎教成功案例,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胎教对孩子的影响和发展
相关知识
六大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方法: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太有用了!
探秘营养胎教:为胎儿成长与智力发育保驾护航
「智慧托育」中国十大托育园排行榜
胎教的艺术:如何在孕期播下爱与智慧的种子
2018国际(广州)孕育健康高峰论坛启动“智慧孕育”工程,欧湘红为顾问
胎教的好处 智力训练从胎教开始
〖二胎的教育政策,中国二胎教育政策〗
中医养生的智慧
中国古文化中的胎教
智能诊断、远程医疗,中国智慧医疗驶入快车道
网址: 胎教——中国养育智慧的源头 https://m.trfsz.com/newsview210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