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失衡状况导致的伤害事件频发,因此,提高对高校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及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刻不容缓。5月31日,我有幸聆听了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郑安云教授有关“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的讲座,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所处群体的心理现状,并且学习了诸多自我调适的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憧憬过健康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界定的含义是:身体没有疾病,心理发展正常,社会适应良好。而心理发展正常就是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对环境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价值能够实现。然而,《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2018)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有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人有16.1%,心理健康的人有10.3%。值得注意的是,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5所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青年教师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等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水平。
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压力。在心理学领域,压力是指由于事件和责任超出了个人应对能力范围时所产生的焦虑状态。郑老师从文化差异角度为我们剖析了压力在东西方社会中所代表的主要意义,在西方文化中,压力是一种失去控制的表现,而在我们东方文化哲学中,压力则被认为是内心平和的缺失。郑老师给在座的老师们做了一个有趣的绘画测试:请画出一个在雨中的人的情景。每个老师都画的不同,其实,雨滴大小代表自身感觉的压力大小,有无雨伞代表是否有应对压力的措施,雨中之人的表情代表现阶段面对压力的情绪。这个小测试让我们对自身所面对的压力有了些许认识。那么,我国高校教师面对的压力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既要承担教学工作又肩负科研重任,学校的评价体系关联的晋升职称,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社会的变革与观念的更新的冲突,还有物质保障源等等。
被称为“压力之父”的现代应急学家汉斯·塞利说:“我不能也不应该消灭我的压力,而仅可以教会自己去享受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我们应该学会自我调适。一方面,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也就是了解自己、自我探索、自我反省;一方面,可以寻找资源自我调整,比如有自己的朋友圈、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树立一个关乎自己的自尊与骄傲的生命目标等等。
通过郑安云教授的精彩讲解,我们意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引起个人、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应该继续努力推动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体系。
相关知识
“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自我调适”主题讲座圆满结束
学校开展“大学生恋爱心理及调适”心理健康主题讲座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新学期教师心理赋能《教师心理压力调节与情绪管理》讲座
我校举办2021年度教师心理健康系列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个人学习总结
教师心理健康及心理调适讲座.ppt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方案(精选5篇)
贵州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举办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健康讲座
我校举办《情绪与健康》心理健康讲座
网址: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讲座学习心得 https://m.trfsz.com/newsview234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