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焦虑的年轻人,困在热量数值里
年轻人的减肥误区:热量数值真的那么重要吗
跳出数字陷阱:减肥焦虑,年轻人的新挑战
在减脂的征途上,许多人陷入了热量的"数字游戏"。每餐前,他们都会仔细查阅食材的热量表,选择零卡无糖的饮料,甚至在运动后也要精确计算卡路里的消耗……这种对卡路里的迷恋,在社交媒体上愈演愈烈。
这种趋势背后的逻辑看似简单明了:只要摄入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就能制造出热量缺口,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然而,减肥并非一场简单的数学竞赛。
一方面,过分关注热量数字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有时会导致情绪化的暴饮暴食,反而与减肥的初衷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卡路里这一概念本身存在局限性。它忽略了人体对不同食物热量吸收的差异,以及食物热效应对热量转换的影响。即使是相同卡路里的食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能量效果。再加上每个人的体质、代谢率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单纯依赖卡路里计算的减肥方法可能并不切实际。
实际上,在减脂的旅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营养的均衡和饮食结构的合理性。
2018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颠覆了传统的减肥观念。研究人员对600多名超重成年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饮食习惯监测。这些受试者并未刻意减少卡路里摄入,而是根据低脂或低碳的饮食原则调整饮食。结果显示,他们平均减掉了约12磅,这一成果并非依赖于卡路里的精确计算。
这项研究强调,食物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们的热量标签。当我们将食物简化为数字时,可能会忽视了食物的营养价值、口感和对健康的影响。
与其在严格的卡路里计算中感到焦虑,不如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聚焦于吃什么而非吃的热量,或许才是减肥更优的方式。
01减肥,别只盯着卡路里
在社交媒体上,大家好像特别喜欢讨论食物有多少卡路里。不管是问“100大卡能吃啥”,还是研究“沙县小吃有多少热量”,吃饭变成了一堆数字游戏,好像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算来算去。
减肥的一个流行说法是“能量赤字”,意思就是你吃进去的热量要比你消耗的少,这样你就能瘦下来。听起来挺有道理,但食物不只是热量的数字,它们还有很多别的东西。
现在,大家都特别看重食物的热量标签。比如,有些饮料广告就爱说“零卡路里”,好像这样就能吸引更多人买。而且,有些人甚至愿意多花点钱,就为了那几个“零”。
这种对卡路里的过分关注,也影响了一些人的饮食习惯。有的人觉得吃了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碳水化合物,就感觉特别有罪恶感,非得去跑个步,好像这样才能“赎罪”。结果,连跑步这种本来挺开心的事,都变得没意思了。
很多刚开始减肥的人,都觉得卡路里就是减肥的宝典,好像不看它就没法减肥了。
02别让卡路里数字变成暴饮暴食的借口
虽然大家都说减肥得算卡路里,但这其实只是个参考。最早,科学家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来测食物的热量,就是把食物烧了,看水能热多少。但咱们的身体比这复杂多了,不是吃进去的热量都能被吸收。
每个人身体吸收热量的能力都不一样。就像有的人天天喝奶茶也不见胖,有的人喝几杯就长肉。
举个极端的例子,大猩猩能从吃的东西里吸收很多热量,但咱们人类就不行。
还有,消化食物本身也要消耗能量,这也会影响你真正吸收的热量。比如,吃蛋白质比吃碳水化合物消耗的能量多。
所以说,减肥不是简单的加减法,算得太死板有时候反而会让人吃得更多。
早在1999年,就有研究发现,太纠结卡路里的人更容易暴饮暴食,体重反而增加。2018年的研究也发现,用卡路里追踪器的人更容易有饮食问题。
03营养搭配远比卡路里重要
如果不算卡路里,那减肥看啥呢?其实,身体里激素的变化更重要。2017年的研究说,就算控制了卡路里,如果身体里的激素机制变了,体重也难减。
所以,吃什么可能比吃多少卡更重要。
2018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发现,不算卡路里,而是学怎么吃得健康,600多个超重的人一年下来平均瘦了差不多12斤。
塔夫茨大学的专家说,少吃点淀粉和糖,多吃点蔬菜,体重自然就下来了。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同样是控制热量,高蛋白或者低碳水的饮食让人瘦得更快。
这可能和身体里的瘦素、胰岛素这些激素有关。
现在,比较推荐的饮食结构是:蛋白质占30%,碳水化合物40%,脂肪30%,这有点像古人的吃法。
减肥是个复杂的事,不是光看卡路里那么简单。我们要学会好好吃饭,听身体的话,别光盯着数字。
相关知识
跳出“减肥陷阱”需瞄准关键点
警惕减肥陷阱,肥可不要乱减
人民热评:跳出“减肥陷阱”需瞄准关键点
绕开生活中的10个减肥大陷阱
减肥焦虑的年轻人,困在热量数值里
智慧减脂:揭秘减肥误区,4个饮食陷阱剖析,助你轻松健康减重
填平“减肥陷阱” 让公众安全减肥
哪些减肥陷阱让您瘦不下来 让您瘦不下来的减肥陷阱
绕开减肥七大陷阱
30岁女人减肥避免的五个“陷阱”
网址: 跳出数字陷阱:减肥焦虑,年轻人的新挑战 https://m.trfsz.com/newsview24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