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医针灸大师贺普仁,不得不说到他将气功、武术和针灸三者集为一体,开创独特的快速无痛针刺手法,并将较少有人问津的火针疗法重新挖掘出来,被同道和业内赞为“天下第一针”。
在长达五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贺普仁博采众家之长,用全新的治疗思想,创立了“贺氏针灸三通法”,即微通法(用毫针针刺)、温通法(用火针或艾灸)和强通法(用三棱针放血)。贺普仁尤为推崇温通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将0.5毫米粗、耐高温的金属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对准穴位,快进快出,不留针,整个时间不超过0.5秒,针刺后患者皮肤上出现一个小的白点,感觉一点点疼。目前,贺老的火针疗法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风、风湿性关节炎、儿童弱智、子宫肌瘤、外阴白斑、慢性小腿溃疡等病上均有显著疗效。
一、针灸治痛的三个原则
古人认为,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不畅通是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治疗疼痛时,需要通过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来达到气血畅通的效果,从而缓解疼痛。这也引发了以下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气血不畅通?哪个脏腑或经络受到了影响?这对于治疗疼痛至关重要,也是贺普仁教授总结针灸治痛十法的根本原因。
经络病而致的疼痛,应当选取与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贯穿的经络穴位来治疗。也就是说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这很重要。
古人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指教,如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也就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时,可取相交、相贯经络的原穴、络穴、交会穴、会穴来治疗。这是由于经络病而引起疼痛的治疗原则。
二、针灸治痛的十个立法
风邪是导致身体不适的主要原因,会伤及肌肤表面,导致荣卫失调,从而引发疼痛。针对此种情况,可以使用疏散风邪、调和荣卫的治疗方法。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风池穴、风府穴和风市穴进行针灸治疗。其中,风池穴可以祛风解表,风府穴可以祛风清神,风市穴则可以祛风通络。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外风引起的疼痛,其特点是疼痛不固定于某一部位,可能遍及全身各处。如果患者出现了汗出、脉缓、头痛、腰痛、四肢痛等症状,且这些症状是由外风引起的,那么这种治疗方法是非常适用的。
寒属于阴邪,其性质为主要收缩和引导,容易伤及人体的皮肤和毛发,导致腠理收缩和经络堵塞,进而引发疼痛。治疗寒邪,可使用散寒通络的方法,行气止痛。需要使用的穴位包括大椎穴、后溪穴和昆仑穴。其中,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经的交汇点,能够帮助阳气运行并散寒;后溪穴是八脉交汇点,能通畅督脉;昆仑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从上向下夹脊循背,是寒邪首要进攻的穴位之一。三个穴位共同发挥作用,能够宣散寒邪,行气止痛。
湿邪黏腻,易阻气机,滞在上常见头晕,头沉,头重如裹,滞在躯干常胸闷、腹胀。湿流四肢则胀痛,治疗均应祛湿消肿止痛。穴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三阴交可祛湿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浊,消肿祛湿。三穴共奏健脾、行气、祛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中医学认为,气滞则会引起疼痛。古人曾说过“形伤肿,气伤痛”,这里的气滞指的是肝气郁结和思虑过度导致气结。治疗这种情况应该通过疏肝行气来止痛。推荐使用的穴位包括肝俞、期门和阳陵泉。肝俞和期门都是肝经的俞穴和募穴,能够疏肝理气止痛。阳陵泉是胆经的合穴,也能够疏肝利胆。这些穴位的配合可以有效治疗胸胁疼痛、胃气痛和四肢疼痛等症状。
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发为疼痛,多为刺痛,其痛有定处,昼轻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穴用:尺泽、委中、膈俞。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为血之会穴。三穴能活血化瘀,何处瘀阻,再配合局部取穴。
寒邪直中,或从内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如胃脘痛、腹痛、痛经因寒者,均可使用。穴用:中脘、气海、脾俞。灸中脘、气海,可温中下二焦,散寒行气;脾俞针灸并用,温运脾阳,散寒行气止痛。
食积、便秘、腹胀、脘腹疼痛、嗳腐吞酸等症状常常与食滞中焦或停滞肠胃有关。为了消导食积、通肠导滞、保持腑气通畅、缓解胀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穴位:中脘、天枢、足三里。中脘穴可以调理胃气,天枢穴可以通畅肠道,足三里穴可以升降调和,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道中的食物积滞下行,缓解脘腹疼痛。
外伤手术出血,或产后失血过多,常致筋脉失养而疼痛,有时疼痛游走无定处,治要养血荣筋止痛。穴用:肝俞、脾俞、阳陵泉。肝藏血,脾统血。肝俞调肝血以养筋,脾俞益脾而增饮食生血。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利节止痛。何部痛甚再局部配合选穴。
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火邪热盛,肌肤肿胀,血行不畅,则易疼痛,诸如炎症的红、肿、热、痛。穴用:十宣、大陵、丰隆。十宣宜放血泻脏腑热,丰隆从阳明以泻六腑热。热去肿消,经通止痛。
肝主筋,肾主骨。若肝肾气亏,则会导致筋骨疼痛,受寒则症状更加严重。治疗时应当补充肝肾气,强化筋骨。如果肾气充足,那么筋骨就不会疼痛。治疗穴位建议选择肝穴、肾穴、太穴和大穴。肝脏贮藏血液,肾脏贮藏精华。如果精血亏损,就会导致筋骨失去养分,常常出现腰膝疼痛。如果还伴有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等症状,建议采用此法治疗。
一位病人被家属搀扶着进入医院,面容痛苦,呲牙咧嘴。贺老一眼看出病因是腰椎间盘突出,结果经过拍片证实。贺老建议病人跪在床上,家属感到惊讶,但贺老解释只有这个体位才能取到伏兔穴(位于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6寸)。程海英也感到困惑,但贺老的方法奏效了。经过一段时间,病人自己能够缓慢下床了。
贺普仁先生的医术精湛,在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期间就得到了展现。当时,田中角荣患有高血压并喝酒过量,导致血压骤升,出现头疼等不适症状。贺普仁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为其治疗。他在曲池、合谷、阳陵、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并在田中角荣的百会穴上使用三棱针放血,效果显著。田中角荣的夫人也因高血压而烦恼,贺普仁也为其进行了治疗。这次经历让田中角荣对中医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日本国内积极推广。
常言说: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贺老信奉治病时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选少量的穴位,即可消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若用针过多反而会损伤人的元气,影响病的治疗。
在贺老的经验中,有数百个疾病的独穴用针秘法,也有大量的普通老百姓可以使用的灸法。现摘抄44条艾灸秘法如下:
1、目视昏昏,灸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2、妇人不孕:灸阴廉五壮即有子。
3、食无味,灸食关三壮(穴在建里旁1.5寸)。
4、雷诺氏病,灸肾俞各一寸处。
5、手颤抖,灸关元300壮。
6、子宫肌瘤,灸痞根。
7、白癜风,灸侠白。
8、乳胀,温灸鱼际。
9、崩漏,针或灸隐白。
10、腹寒不食,灸阴陵泉。
11、肠风,灸尾闾骨尽处百壮。
12、脱肛,灸百会,或尾闾七壮。
13、腰痛不能举,灸仆参三壮。
14、腰重痛,灸阴谷、委中、阳交三壮,吹火泻法。
15、脚转筋,灸踝上一壮,外灸内,内灸外。或灸承山二七壮。
16、横生手先出,灸右至阴三壮,火灸如小麦粒,直接灸。
17、欲断产,灸足内踝上一寸处及合谷。
18、小儿泄痢,灸神阙。
19、小儿深秋冷痢,灸脐下三寸。
20、小儿吐乳,灸中庭。
21、小儿口臭,灸劳宫。
22、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23、溺水者,灸脐中。
24、狂犬咬伤,灸咬伤处疮上。
25、蛇咬伤,灸伤处三壮(隔蒜灸)。
26、身瘦不能吃,灸大肠俞27壮。
27、少年房多气喘,灸鸠尾头50壮。
28、乏气:灸第五椎下随手壮。
29、 疮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壮。7次为一疗程。
30、大便血不止,劳宫灸三壮。
31、皮肤干燥,灸曲池三壮。
32、痂疥,灸大陵二壮。
33、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处,以差不度。
34、浑身骨节痛,针魂门,灸之效果更佳。
35、鼻流清涕,灸百会。
36、卒腹痛,青皮灸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半处,三壮。
37、小儿囟门不合,灸脐上下五分处,直接灸三壮。
38、小儿偏坠单侧睾丸肿大:灸关元、大敦三壮。
39、中风,灸神阙百壮。
40、气喘难卧,灸灵台。
41、张口不合,灸神道七十七壮。
42、痔疮:灸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处,或刺龈交出血
43、兰(阑)尾炎:针阑尾点(急性),或灸肘尖(慢性)。
44、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
大凡临床疗效较好的医家都是灵活地运用腧穴,合理配穴,而不是受某穴治某病的局限而墨守成方,呆板地配穴。
虽然前人对于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积累了很多宝贵丰富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腧穴的功能,不掌握腧穴的特性只是机械地照搬,死记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几个穴,孤立地认识疾病,就会使我们在临床上受到限制。特别是遇到复杂的疑难病证往往会束手无策,即便是治疗也是取穴不清,治疗不明,病轻不知何因,病重不知何故。
贺老在临证治疗中,取穴方法非常灵活,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但决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严格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
一、循经取穴:
在众多的穴位中,如何进行选穴是比较关键而又有一定难度的,贺老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
清代的《琼瑶神书》中说:“医人针灸,不知何经受病,妄行取穴”是针灸疗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针灸选穴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要按受病部位来分析病位在何经。
对此早在《标幽赋》中就有“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之说。明代张三锡在《经络考》序中也指出:“脏腑阴阳,各有其经……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犹适燕而北行,岂不愈劳愈远哉。”
这实际也是强调针灸治病必须按病变部位来分析,才能顺藤摸瓜,选出正确的穴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循经取穴的基本原则。
二、随症选穴:
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取穴称之为随症选穴。关于随症选穴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取穴位,既要考虑病所与经络的联系,又要根据经络、脏腑的理论酌情选用治疗病因的穴位,此时的选穴就要注重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二是根据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来选取穴位。实际上针灸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对症取穴大多见于特定穴中,其中五输穴最为突出,从贺老的治疗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穴位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特定穴的应用对提高针灸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性能选穴:
补气:太渊、气海、百会、膻中。
补血:血海、膈俞、中脘、绝骨。
滋阴:三阴交、阴郄、太溪、照海。
壮阳:命门、关元、太溪、肾俞。
疏肝:丘墟、太冲、内关、期门、蠡沟。
健脾:太白、建里、章门、脾俞。
解表:合谷、外关、大椎、(五输)经穴。
祛风:风字穴位。
温里:荥穴、壮阳穴。
通行穴:支沟、手三里、天枢、曲池、三焦俞、条口、环跳、归来。
利水:太溪、四渎、三阴交、阴陵泉、水分、水沟、水道。
祛痰:络穴,邪随络穴而出。
镇静安神:神字穴。
升举穴:百会、冲字穴,加补气穴。
活血祛瘀:郄穴,局部放血,补血穴。
醒脑开窍:人中、井穴、四神聪、会阴、百会、内关。
退热:大椎、膏肓俞、阴郄、劳宫、尺泽、耳尖放血、曲池、清冷渊。
治汗穴:合谷、复溜、阴郄、尺泽、气海、劳宫。
扶正祛邪:原络配穴。
四、部位选穴:
半身:听宫。
上半身:合谷。
下半身:太冲、环跳。
头顶:太冲、涌泉、合谷。
头两侧:足临泣、外关、中渚。
枕部:至阴、后溪、长强。
前额:解溪、丰隆、合谷。
面部:合谷、冲阳、气冲、条口。
眉棱骨:肝俞。
目:肝俞、臂臑、养老、光明、目窗、风池、行间。
鼻:通天、列缺、上星、孔最、肺俞、膻中。
口唇:脾俞、太白、丰隆。
牙齿:太溪、曲池、合谷、偏历。
舌头:通里、照海、风府、哑门、滑肉门。
耳朵:太溪、外关、悬钟。
颈项:列缺、支正、昆仑。
咽喉:通里、照海。
肩:条口。
肘:冲阳。
手:大椎、中脘。
脊柱:后溪、人中、大钟。
背:合谷、养老。
胸部:内关、足临泣、梁丘、太渊、孔最、大陵。
乳房:足临泣、梁丘、内关、肩井、少泽。
胃口:内庭。
胁部:丘墟透照海。
胁下:内关。
胃脘:足三里、梁丘、丰隆。
腹部:支沟、手三里、三阴交、足临泣。
少腹:蠡沟。
腰部:委中、太溪、合阳。
前阴:大敦、水泉。
后阴:承山、二白。
大腿:腰阳关、秩边、环跳。
腿部:风府、腰夹脊。
脚底: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脚趾:百会、中脘、章门。
腋窝:内关、蠡沟。
五、病因选穴:
举例如下:
外感:合谷、外关、大椎。
内伤:伤食——足三里、天枢。
外伤:局部放血、循经郄穴。
总之,选穴思路是多方面的,需要基础知识全面,才能灵活运用。
还可以考虑时间(子午流注)、体质、辨证、经验、现代医学认识等来选穴,依据上述思路,按君臣佐使组合成处方,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贺老认为,现在年轻中医在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是穴位使用太多、不专,治疗的重点不突出,所以临床效果欠佳。另一方面重视文献不够,就如同木匠工具不齐全,是不可能做好手艺的。
他认为研究腧穴可以从五方面进行:①位置变异,②功能作用,③穴位的配伍,④针刺的深浅,⑤手法的不同。要取得好的疗效,就必须全面考虑这五方面问题。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相关知识
老中医贺普仁的看病秘方
艾灸多久一次?个性化养生秘诀
艾灸如何找对养生穴?艾灸保健需知的养生穴和方法
艾灸养生的八大穴位
常艾灸,养正气!这些常见病,可以试试艾灸这几个穴位
艾灸馆
夏季艾灸六个穴位能保健养生
三伏经典艾灸补阳:灸火入心振奋心阳的奥秘
夏季艾灸三大养生穴
艾灸调理女性健康
网址: 贺普仁44条独穴艾灸秘诀! https://m.trfsz.com/newsview266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