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传统美业与移动互联网“狭路相逢”,就再也没好过过。
市场细分、消费升级、流量竞争、行业合规……众多已知与未知的挑战砸向了原本自有一片天地的传统美业,颠覆着这个行业的生存法则。
美业人惴惴不安,拿不准行业是否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变革,这场变革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变革后是一地鸡毛,还是会迎来更开阔的格局。
更关键的是,自己会在这场变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No.033
美业经纬丨胡小丽
1
几乎每一个行业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即初始的“蛮荒生长”,中期的“混战洗牌”,再至末期淘汰整合,最后走向“群雄割据”或绝对寡头独领风骚的市场格局。
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啤酒行业。
1980年代,中国啤酒行业百花齐放,各地大量兴建啤酒厂,全国一下子涌现了数千个啤酒品牌。
这种状态维持了十余年后,啤酒行业迎来洗牌重组,巨头进入,通过“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将大批中小酒厂兼并或收购。
“当时这些啤酒行业巨头,采取资本运作,打价格战、拼陈列费抢货架、大促销,挡不住的酒厂就倒闭或者被收购。”千岛湖啤酒董事长、总经理郑晓峰回忆说。
苏赛特商业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中国啤酒市场有超过80次的收购、兼并、参股事件,原有的1000多家啤酒企业,经过整合后,规模啤酒企业不超过20家。
而今,割据状态基本形成,分别是华润、百威、青啤、燕京和嘉士伯,五大品牌各自形成了基地市场、优势渠道和核心价格带。
专业人士预测,未来5-10年,啤酒行业的绝对寡头有望诞生。
△啤酒行业五大品牌市场占有
传统行业是这样,新兴的互联网行业亦是。
比如O2O领域,近几年各大平台之间酣战不断,让“烧钱”成了每次厮杀对垒时的标准动作,但大多数平台最终都回归到了理性。
最典型有发生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团购行业的“百团大战”,2013年前后滴滴、快的、优步等打车软件之间的收购与合并,及2015年至2018年间共享单车的高光与陨落。
如果这是一种固有的市场规律,那么传统美业是否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就行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判断,应该是的。
根据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资料,将不同行业企业的数据,落在由死亡率和出生率构成的矩阵上,可以分为4个范畴:平稳型行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增长型行业(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流动行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及高竞争行业(低出生率、高死亡率)。
美业目前正由曾经的增长型行业过渡至现下的高流动行业,并向高竞争行业的范畴迁移。
换句话而言,美业迎来了其真正的历史拐点,这个过程将持续5-15年,期间充满无限可能,同时也危机重重。
2
有人或许会好奇,为什么历经近40年发展,该行业现在才迎来真正的拐点?这和美业本身的属性相关。
一直以来,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几乎占据了美业的整个市场。以往,经营者们借助信息、渠道等优势,掌握着消费的话语权,大部分服务也并非在消费者需求驱动下产生。
初代美业人享受着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所释放的红利,但同时也逐步丧失了捕捉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此外,美业服务基本属于中高端消费,不在普通大众消费范畴,鲜有全民认知度很高的“全国连锁”或“知名品牌”。
整体而言,美业是一个相对封闭,外界流动资本介入较少的行业。其自成体系、被动,缺乏一定的市场敏锐度,以致相比制造业与其他服务业,整整落后了近5年。
自2012年,微信气势,商业社会陷入移动互联网流量之争开始,传统美业再无法“置身事外”,原先的优势在新的市场规则下被逐个瓦解,被迫由引导消费者迈入了迎合消费者。
以光电仪器为主的快捷美容兴起,美业O2O平台的涌现等,都体现着美业对于流量与转型的焦虑。
伴随此发生的,并不是瞬间的豁然开朗,而是行业逐年提升的更迭率,即相关企业相持不下的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有数据显示,2017年,美业门店新开率为42%,关店率则超过30%。
传统美业通过转型医美、快捷美容,往产业链上溯或下延,大店转小店等方式,部分生存了下来,但也有大批在这一轮求生中败下阵来。
美业O2O平台则在经历一场短暂的资本狂欢后便迅速归于沉寂,若昙花一现。
眼下,美业仍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特别是门店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还会持续,但整体的市场需求和潜力依旧处在增长和可挖掘阶段。
华泰证券发布研报指出,预计2019年,中国美业市场将突破万亿元,成为继房地产服务、汽车服务、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
在登云健康美业集团执行董事兼联席CEO安小晶看来,美业尤其是医美行业,都还只是初级市场,未来5-6年还有倍数级的增量空间。
对美业而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是到了“大鱼吃小鱼”的生死关口,犹如当年各县市的啤酒厂所经历的一样,以加快美业的产业升级。再则,行业回归到真正的价值创造和高质量服务输出阶段。
△美业未来市场预计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3
“连锁化”成了近几年美业发展首先凸显的一个趋势。
新一代消费者追逐有知名度的大型连锁美容机构,国家有关部门的市场整顿和规范也在促使美业走向更容易管理的连锁化。
据咨询机构美美毕肯负责人王月亮观察,虽然美业门店关店率居高不下,但连锁的存活率还是相对较乐观的,个别连锁品牌的门店数量甚至能逆势逐年增长。
几大传统美容连锁品牌亮眼的财报数字也佐证了这一现象。
今年6月份,纤体美容集团必瘦站美容有限公司公布了2018年全年业绩。
按照公布的业绩,必瘦站全年收益为11.97亿港元,同比增加32%;纯利为3.19亿港元,同比增加64%。
目前必瘦站在内地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开设有经营直接服务中心,且都是位于高端顾客人流密集的尖端购物商场,其预计今后内地纤体及传统美容服务会对必瘦站产生大量需求,并基于此进一步扩张连锁版图。
另一家丽丰股份有限公司在8月份公布了今年上半年营运成果。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得益于主营的“克丽缇娜”美容连锁加盟店表现稳健,丽丰营收新台币24.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86%,整体营收、获利皆为该公司上市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丽丰董事长陈碧华预估,当前中国大陆“克丽缇娜”美容连锁容量约为7500家,“以大陆未来几年的经济成长力来看,还有不小成长空间,未来加盟店会维持高净增店数。”
△国内美容连锁品牌头部尚未形成
数据来源:美业经纬数据研究院
而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也在加速美业的变革。
2013年至今,阿里、美团、京东、丁香园等互联网企业先后试水美业,如美团旗下美团丽人推出的“美业店 美团芯”计划,便旨在为传统美业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美团点评丽人事业部总经理张晶认为,传统美业门店形态随着整体美业线上化进程加速和技术的不断成熟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即转向“小面积、高密度、连锁化”。
如主打皮肤管理的快捷美容连锁、轻医美连锁,正在通过嫁接互联网,逐步占领商场、学校、社区等场所,成为了“收割”年轻消费者的美业“主力军”。
此外,医美市场的蓬勃增长也为互联网巨头的加入打开了一些新的窗口。
资料显示,2018年9月,阿里健康和医美企业艾尔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阿里健康医美平台,在医美药品鉴真查询、线上医美预约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丁香诊所于不久前获得医美资质的执业许可,准备开展医美连锁业务;京东则在医美消费模式上做了创新。
在商业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正如咨询机构美美毕肯负责人王月亮所言:“消费者需求永远不会消失,也没有人能够创造额外的需求,但满足需求的方式永远在更新。”
中国美业究竟会趟出一个怎样的未来,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纽约时报》撰稿人Jodi Kantor曾在游历韩国时,对当地美业提供的服务印象深刻,“几天的首尔之旅就会让你焕然一新,变回少女,成本却很低廉,大多数人在美国以同样的价钱根本享受不到这么多优质服务。”
Jodi Kantor笔下的美业或许是每位中国美业人都要努力去效仿的,如此便会知道自己在这场变革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美业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或只留下过脚印的出局者。
△游客在首尔的龙山水疗馆保养皮肤
-END-
相关知识
减肥瘦身行业进入洗牌阶段,减肥产品的出路在哪里?
美柚申请创业板IPO,高瓴、经纬等押注的母婴健康将迎来上市潮?
家居建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加速洗牌进入环保阶段
安利的美好生活社群——是商业模式演进、还是社会价值创新?
告别窄道求生,美业门店转型大健康,如何完成顾客消费路径建设?
名人、博主、连续创业者轮番下场,美妆赛道愈发细分
洗牌时刻来临 医疗美容行业该如何全面“整形”?
疫情“黑天鹅”下的早教行业,都要经受哪些不可承受之重?
“躺瘦”生意,年GMV超3亿的暴肌独角兽如何经营代餐事业
从植物科技到纯净美容:上美集团一叶子的绿色可持续之路
网址: 美业经纬丨传统美业的洗牌进阶之路: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https://m.trfsz.com/newsview30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