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茶疗 与现代养 生食品 第 七 章 主讲人:乔明明 一、茶的合理选用 ?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特性, 每个人的体质 也各不相 同。 ? 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环 境条件 ,也都会影响人 与茶之间的关系。 (一)根据气候和季节选茶 ? 气候寒冷潮湿 地区,以 热 饮红茶或乌龙茶 为好;因 为暖性的红茶和乌龙茶, 加上热饮,可宣肺解郁, 温暖身体。 ? 气候炎热干燥 地区,以 饮 用绿茶 为好,冷饮或加入 薄荷,用于解暑并补充营 养。 ? 夏日炎炎 , 宜饮绿茶或白 茶 ,消暑解渴,十分舒畅。 ? 冬日寒冷 , 宜饮红茶或乌 龙茶 ,性温味甘,生热暖 胃。 ? 春天转暖但雨水多 , 宜饮 花茶 ,可去寒邪,利于理 郁。 (二)根据食物结构选茶 ? 我国西藏、内蒙等地, 长年 以肉食和奶为主 , 又 缺少新鲜蔬菜 , 选用 砖茶 ,补充维生素,价 格相对较低,又适合在 茶壶内慢慢烹煮。 ? 英国等西方国家有 喝奶 茶 的传统习惯,在所有 茶类中, 红茶加奶 后无 论外观品质还是香气滋 味都比较协调。 (三)根据人的身体状况选茶 ? 平时 畏寒者 , 宜选红茶 , 性温,驱寒暖胃。 ? 平时 畏热者 , 宜选绿茶 , 性寒,清凉下火。 ? 身体肥胖者 , 宜选乌龙茶 或沱茶 ,具消脂减肥之功 效。 ? 饮茶易失眠者 , 宜选低咖 啡因茶 或脱咖啡因茶。 ? 糖尿病患者 , 宜选普洱茶 , 含较多的茶多糖。 泡茶三要素 好 茶 好 具 好 水 二、正确的泡茶方法 (一)茶叶质量的选择 ? 要选用质量较好的茶叶, 可从“ 新、干、匀、香、 净 ”五个方面来考察。 ? “新”,即 茶叶以新茶为 好 ;“干”,即 茶叶要足 干 ,手捏成粉;“匀”, 即 茶叶的粗细和色泽均匀 一致 ;“香”,即 茶叶干 香高而纯 ;“净”,即 茶 叶的净度好 ,无杂物。 (二)泡茶用水的选择 ? 古人对水质的要求,可 概括为五个字“ 源、活、 甘、清、轻 ”。 ? “源”,是指 水的来源 好 ;“活”,是指 活水 ; “甘”,是指水的 回味 甘甜 ;“清”,是指水 清澈 见底;“轻”,是 指水的 比重较小 。 ? 现代科学,泡茶用水的质 量指标有四个。 ? 感官指标 ,即色度不超过 15 度,浑浊度不超过 5 度, 无异味; 化学指标 ,即 pH 为 6.5-8.5 ,总硬度不 高于 25 度; 毒理指标 , 即重金属含量不超标; 细 菌指标 ,即细菌总数不超 过 100 个 / 升,大肠菌群数 不超过 3 个 / 升。 (三)茶具的选择 ? 各类茶具中, 以瓷器茶 具和陶器茶具最好 , 玻 璃茶具次之 ,搪瓷、金 属、竹木、漆器等其它 茶具再次之。 ? 选用茶具,应根据茶叶 种类、饮茶习俗、品饮 环境、审美情趣等方面 考虑。 1 、陶器茶具 ? 陶器茶具主要是 紫砂茶具 , 最著名的是产于 浙江宜兴 的紫砂茶具。 ? 紫砂茶具的特点:质地细 腻柔韧,可塑性强, 渗透 性好 , 保温效果较好 ,能 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 香、味,特别适合泡乌龙 茶。 2 、瓷器茶具 ? 瓷器茶具又可分为 白瓷茶 具 、 青瓷茶具 和 黑瓷茶具 。 ? 白瓷茶具的特点: 色白如 玉 , 保温性好 ,最著名的 是 江西景德镇 的产品,适 合泡饮乌龙茶、红茶和大 宗绿茶等。 3 、玻璃茶具 ? 玻璃茶具 的特点: 质地透 明 ,形态各异,价廉物美, 可欣赏名优绿茶的“茶 舞” 。 ? 缺点:易碎,烫手。 (四)正确的泡茶方法 ? 好茶需要配好水,更需 要有 合理的泡制方法 ; 对于不同的茶叶,需要 不同的泡茶方法。 ? 泡茶的方法主要涉及 茶 具的选用 、 合适的茶水 比 、 适宜的水温 、 冲泡 时间 和 泡茶程序 等。 1 、绿茶的泡饮 ? 茶具选用: 透明的玻璃 杯 。 ? 茶水比: 干茶 3~5 克,茶 水比 1:60 。 ? 水温: 85 ℃ ,一般越细 嫩,水温宜越低。 ? 泡茶方法:外形紧结重 实的可用“ 上投法 ”, 外形松散的用“ 中投 法 ”。 ? 冲泡时间: 3~5 分钟 ,同 时欣赏 “ 茶舞 ”。 2 、功夫红茶的泡饮 ? 茶具选用: 白瓷茶壶 。 ? 茶水比: 1:50 。 ? 水温: 100 ℃沸水 ,水温 要求更高。 ? 泡茶方法:出水要快, 滤出茶汁, 冲泡次数较 少 。 3 、乌龙茶的泡饮 ? 茶具选用: 紫砂壶 。 ? 茶水比: 干茶 5~8 克,茶 水比 1:22 。 ? 水温
相关知识
第29课 人体健康与环境
科学饮食和健康
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
科学运动与健康
常见的科学饮水与健康.ppt
健康饮食宣传标语8篇
健康化风口之上,新式茶饮暑期“抢食”蔬果茶“蛋糕”
8家专业机构发布《全谷物与健康的科学共识(2021)》
8款健康茶饮控油排毒超瘦身
茶科普
网址: 8科学饮茶与健康(29页) https://m.trfsz.com/newsview33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