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急性期的分解代谢增加,如果营养摄入明显不足,可能会影响康复,因此,这类患者似乎对营养补充有着更高的需求。
然而,许多研究证实,早期进行积极的热量和蛋白补充,似乎并不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对此,本文进行了简要回顾。
01
急性期应补多少热量?
高热量肠内营养(EN)
TARGET研究比较了不同能量密度的营养干预对ICU患者的影响,共纳入3957名患者,高能量密度组给与1.5kcal/ml,标准能量密度组给与1kcal/ml,最多持续28天,两组EN液体量相似,但高热量组因能量密度更高而摄入了更多热量,平均达1863kcal/d。结果显示,较高的能量密度摄入未带来90天死亡率或其他终点上的获益。
允许性低喂养
允许性低喂养(Permissive underfeeding),是指总营养(热卡、蛋白质或氨基酸及微量营养素)摄入低但可以接受的喂养方式,通常为12.5-15 kcal/kg/d。例如一个70kg的成人,每日热量约为1000kcal。
PermiT研究共纳入894名患者,比较了允许性低喂养和标准EN对重症患者的影响,两组热量不同,蛋白摄入量相似。结果显示,两组90天死亡率相似,其他终点和耐受性均相似。
一项今年发表的纳入23项RCT、11444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在ICU患者中,允许性低喂养降低了10%的ICU死亡率(p=0.02),平均减少了1.85天的机械通气的时间(p=0.02),减少了21%的消化道不良事件(RR 0.79,p=0.0003),提示早期的允许性低喂养可能为重症患者带来获益。
滋养型喂养
滋养型喂养(Trophic-feeding)通常EN速度不超过10-20ml/h,每日热量不超过500kcal。相比于允许性低喂养,其每日热量更低。
EDEN研究在1000例需要机械通气的急性肺损伤患者中,评估了前6天进行滋养型喂养或足量喂养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滋养型喂养和标准喂养在无机械通气天数、60天死亡率、感染并发症方面相似,但滋养型喂养组呕吐、便秘发生率更低,胃残余量更少。
再喂养综合征:更有必要进行热量限制
一项回顾性分析纳入了337例有创机械通气且入住ICU>7天的患者,其中124例出现再喂养综合征(营养支持启动后72h内发生低磷血症[<0.65mmol/L]),213例患者血磷持续正常。两组的临床结局总体无显著差异。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患者中,低热量营养干预的患者6个月死亡风险显著降低61%(p=0.037),提示出现再喂养综合征时,更应考虑低热量喂养。
除上述研究外,EPaNIC和PEPaNIC两项大型研究也证实,在成人或儿童重症患者中,在EN未达标准需求的基础上,相比于更早启动PN,在第8天才启动PN的方案,尽管前期热量更低,但与ICU入住时间更短、ICU感染率更低等预后相关,也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早期低热量喂养方式的有利作用。
02
急性期应补多少蛋白?
高蛋白补充似乎是不利的
EFFORT研究在1301例营养高风险的机械通气患者中,评价了高剂量蛋白(≥2.2g/kg/d)和常规剂量蛋白(≤1.2g/kg/d)补充的影响。蛋白补充在入住ICU后96h内启动,直至第28天或死亡或转为经口进食。结果显示,两组60天存活出院率、60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异,但在亚组分析中,高蛋白对于急性肾损伤和器官衰竭评分更高的患者呈有害趋势。
一项针对NEED研究的二次分析根据患者蛋白摄入水平分为低(平均0.38g/kg/d)、中(0.8g/kg/d)、高(1.68g/kg/d)三组,结果显示,与中剂量组相比,低、高剂量组的经校正后28天死亡率增加至1.365倍、1.921倍。当经过能量摄入校正后,仅高剂量组与死亡率增加相关。
一篇纳入23项试验、3303名受试者的Meta分析显示,高蛋白(平均1.49g/kg/d)和低蛋白(平均0.92g/kg/d)组相比,死亡率终点无显著差异(RR 0.99,95%CI 0.88-1.11),其他终点也无显著差异。然而,在AKI亚组,高蛋白组的死亡风险升高42%。
热量蛋白双重限制
NUTRIREA-3研究共纳入3044例需要有创通气、升压药物的休克ICU患者,在7天内,限制组给与6kcal/kg/d的热量和0.2-0.4g/kg/d的蛋白,标准组给与25kcal/kg/d的热量和1.0-1.3g/kg/d的蛋白,方式为EN和/或PN。结果显示,两组90天死亡率、继发感染率相似,但双重限制组至ICU转出的中位时间更短,消化系统不良事件更少。
从以上系列研究不难看出,在重症患者的早期阶段,热量和蛋白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足量更好,重症患者的急性期状态,对营养的需求反而是“少一点更好”,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03
早期足量喂养缺乏更多获益的可能原因
重症患者早期存在更明显的合成代谢抵抗,足量喂养可能并不适宜。自噬是细胞恢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饥饿状态下的生酮作用能够刺激自噬,并促进肌肉再生、抑制炎症效应,但足量喂养可能一定程度抑制了上述过程。
04
指南推荐和总结
根据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2023年指南建议,早期重症病人不宜进行足量EN/PN,应在3~7天内达标;蛋白摄入量应逐步达到1.3g/kg/d。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推荐,高营养风险或重度营养不良的重症患者,营养治疗初始时进行适度喂养(目标量的50%~70%)可使临床获益;并建议在预防再喂养综合征的同时,于48~72 h内达到预估目标能量和蛋白质的80%。
写罢感觉,特殊时期的重症患者,就像特殊时期的孩子,不管不行,管多了也不行,甚至像原来一样管都不行……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大抵便是如此。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可能要回答的问题是:到底怎样的帮助对ta最为有利?
相关知识
围术期营养系列之一: 急重症患者蛋白质/氨基酸供需现状及发展
营养师和外科医生指导下ICU患者肠外营养及生化、病理参数的比较
【麻海新知】危重患者的营养不良
重症科普——ICU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
中国急诊营养治疗推荐
重症患者再喂养综合征
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到底有多重要?
安素、蛋白粉等营养品,患者该如何选择?
治疗性沟通,消除术后患者焦虑!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状
网址: ICU患者急性期营养支持:热量与蛋白 https://m.trfsz.com/newsview34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