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生活更懂得健康,家家户户都谈论着吃鱼比吃猪肉更健康。
古人也曾云:“宁吃天上飞禽四两,不吃地上走兽半斤”。
那么以鱼肉、禽肉为代表的白肉真的比以畜类为代表的红肉更营养吗?
红肉和白肉区分方法
关于红、白肉区分有两种方法。
(1)可以根据烹饪前的颜色来作区分。
红肉:烹饪前呈现岀红色的肉,就是畜类的瘦肉,包括牛肉、羊肉、猪肉、驴肉等四条腿的哺乳动物的肉;
白肉:烹饪前呈现岀颜色较浅的肉,就是禽类、水产海鲜类等,包括鸡肉、鸭肉、鱼肉等,这些动物都是两条腿或没腿的。
但也有例外,如三文鱼和兔肉,在烹调前颜色鲜红,但它们的营养特点特点更接近于白肉。禽类里鸭和鹅属于白肉,鸡腿肉属于红肉,而鸡胸肉是白肉。
(2)按照肌纤维的粗细来分
区别红肉与白肉的主要因素是看动物的肌肉组织是快肌纤维多还是慢肌肉纤维多。
慢肌纤维的肌肉特点是富含储存大量氧气的肌红蛋白,能够支撑长期的能量消耗。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颜色为红,因此红肉看上去发红。
快肌纤维型的肌肉在短期时间的活动时用到。这种肌肉没有足够的肌红蛋白能源消耗的是糖原,因为糖元的颜色发白,因此快肌纤维型肌肉是白肉。
红肉和白肉有什么区别呢?
1、红肉相对白肉来说肌肉纤维比较粗,脂肪含量比较高,饱和脂肪酸更高。
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高是导致血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因素。
2、白肉中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鱼类脂肪含量也较低,且含较多多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类中富含EPA和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是不是就此就完全拒绝红肉呢?当然不是!
红肉具有的营养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它是我们人体获取所需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而且红肉中氨基酸的构成非常好,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等多种维生素和钙、锌、铁等矿物质,也比较易于吸收。
目前我国居民常见缺铁性贫血、维生素A、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摄入量不足的问题。对于缺铁性贫血的人或者说食量小的人来说,吃红肉更有利于补铁。
我们神经系统的功能强烈依赖葡萄糖提供能量,一旦维生素B1缺乏,就会影响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多发性神经炎,俗称脚气病。
而维生素B2缺乏时,容易出现口角炎、口腔溃疡、眼角炎等黏膜炎症。
可见无论是红肉还是白肉,都有各自的优势,红肉不利于心血管健康是建立在摄入过量的基础上。白肉摄入过量也会面临着能量超标的问题、引起肥胖的风险。比如每天吃的是炸鸡腿、水煮鱼,白肉恐怕也一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所以不用过于纠结红肉白肉,均衡膳食,合理营养更为重要。
那每天该摄入多少红肉和白肉呢?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健康金字塔(2008)”建议限制红肉摄入、避免过度加工(每周吃红肉和加工肉不超过2次),并且用鸡、鱼、坚果、豆类代替红肉,可改善胆固醇水平,降低糖尿病等。
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特点,制成便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参考的“平衡膳食宝塔”。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被归为同一类并列于第3层,主要提供动物性蛋白质、一些重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成人每天推荐动物性食品用量为125~220g,但该类食物彼此间也有明显区别,其中鱼虾类50~100g,畜、禽肉50~70g,蛋类25~50g。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鱼、虾及其他水产品含脂肪很低,有条件可以多吃一些;对于那些吃肉偏多的居民,特别是吃猪肉过多的人应注意调整,尽量多吃鸡、鸭、鱼肉;还有一些人平常吃动物性食物的量不够,则应适当增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