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至今许多的风俗习惯都带有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俗话说‘大年三十的吃,正月初一的穿’就是农耕时代文化特色的生动体现。‘民以食为天’,由于当时生产条件还很不发达,社会环境也不稳定,吃饱穿暖一直是平常百姓的追求,过春节也不例外。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大的节日,被赋予了太多的寄托。春种秋收是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年三十的饭就体现在一个‘收’字上。一家人忙活了一年,今年收成怎么样?年三十的饭就是一种体现。进了腊月门,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鸡鸭鱼肉准备妥当。平常日子可以将就,但是大年下不能将就。准备的丰盛,吃得舒心满意,来年才会忙活地有奔头,有希望。小孩子都盼着过年,就是为了可以穿新衣裳,可以吃好吃的。关上门没外人,都是自己人,吃好喝好才是最大的愿望。
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过春节一家人团聚,远在外地的亲人要赶回来过年,年三十中午一家人吃团圆饭。准备停当,炊烟飘起,三十日上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这顿饭。老年人聊聊过往,说说从前;年轻人谈谈打算,聊聊眼前;小孩子放放炮仗,嬉笑喧天。气氛有了,年味开始蔓延,一年来的辛苦化作幸福的团圆,是对过去的这一年的总结,也是对新一年的期盼。
吃过五更的饺子,就等于过了年。初一凌晨开始,男人拾掇的体体面面,女人打扮的花枝招展,小孩子穿上新衣服,给老人问安,给亲戚朋友拜年。新年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开端。人们穿上新衣服,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穿新衣服,甩掉上一年的晦气,沾沾新鲜喜气,预示一个崭新的开端。再说,走亲戚不能叫亲戚笑话,忙活一年,一件新衣服都买不上。饭吃到自己肚子里,穿上新衣服让别人看。
吃饱穿暖是基本需求,幸福安康是永久的心愿。‘大年三十的吃,正月初一的穿’的说法,描述的不仅是节日的风俗习惯,更是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期盼。